立即捐款

推動母語教育何其難

 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學教學語言和中一派位機制所遇到的矛盾,是文化回歸與文化差異的矛盾、普及教育與精英教育的矛盾、同等教學與差別教學的矛盾。這些矛盾不容易解決。

 「檢討中一派位機制及中學教學語言工作小組」(簡稱「工作小組」)發表的諮詢文件(簡稱「諮詢文件」)只提供階段性改進建議,是可以理解的。

 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佈《中學教學語言指引》。根據該指引,自1998/1999學年以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有112所公營中學獲准以英語授課(簡稱「英中」),其餘300多所則採用母語授課(簡稱「中中」)。

「諮詢文件」側重於維持現狀

 「工作小組認為,未來的路向應是在現有的成果上,持續落實母語教學,讓學生學得更深更廣,在發揮母語教學優勢的同時,亦提升英語的水平。」(「諮詢文件」2.12)「原則上,所有中學應在初中階段採用母語教學。若個別學校在學生能力、教師能力以及支援措施三方面完全符合既定的條件,工作小組並不反對這些中學採用英語教學,但鼓勵它們選用母語教學,而所有中學(包括採用母語教學的中學),應同時致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諮詢文件」3.3)這些話都是對的。然而,「工作小組亦建議設立機制,定期檢視英中是否仍符合有關條件,以及讓中中按本身的需要和條件,申請轉為英中。」(「諮詢文件」3.35)這樣,在實際上就抵觸了「所有中學應在初中階段採用母語教學」的原則,也不符合鼓勵英中選用母語教學的宗旨。

 「諮詢文件」的具體意見或建議側重於維持現狀。

 關於英中的標準,「諮詢文件」基本沿用現有安排而僅做技術性調整。「工作小組建議沿用85%的準則」,即「有能力以英語教學的學生」的比率達85%即可成為英中;(「諮詢文件」3.11)並建議以現時每年進行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成績來調整升中學生在小學的校內成績,作為測定「有能力以英語教學的學生」的比率的依據。

 關於「高中階段的教學語言安排」,「工作小組認同現時教學語言安排的既有彈性,容許在初中以母語授課的中學,在高中階段部分班級的某些科目轉用英語教學。」(「諮詢文件」3.39)「在初中已採用英語授課的中學,在高中應繼續以英語授課,以符合那些有足夠能力並希望繼續透過英語學習的學生的意願。」(「諮詢文件」3.43)

 人們要問:「諮詢文件」既然承認「研究顯示,母語教育的成效最佳」,「事實上,大部分國家都理所當然地採用母語教學」,(「諮詢文件」2.1)為什麼卻抽象肯定母語教學而具體重視英語教學呢?「諮詢文件」提出來兩個理由。一是「由於香港基本上是華人社會,日常接觸中文及中國文化的機會較多,家長一般較為關注子女的英語水平,所以工作小組在本文件以較多篇幅,討論如何在落實母語教學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諮詢文件」《摘要》4)二是「工作小組相信,社會對英語教學的觀念不會在中、短期有很大的改變。」(「諮詢文件」6.3)這兩個理由,前者是牽強的,後者才觸及問題本質。

抽象肯定母語而具體重視英語

 的確,「我們需要具備高英語水平的人才,以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競爭力,」但正如「諮詢文件」同時所質疑,英語教學並非提升英語水平的唯一或最佳途徑,英語教學不能影響學科學習。(「諮詢文件」2.4)

 的確,目前,香港絕大部分小學以母語教學為主,英文只是其中一個學科,而香港的大學教育以英語教學為主,作為一種銜接和過渡,適當保持英中是必要的。問題在於,「諮詢文件」沒有提出逐步推進母語教學的措施,而是維護英語教學優先於母語教學的現狀。儘管「諮詢文件」聲稱「為了讓學校在較穩定的教學語言環境下發展教與學」,「工作小組」建議以6年為周期來檢視英中和中中是否需要「轉車」。(「諮詢文件」3.35)但是,如果按照(「諮詢文件」3.36)所說的去做,那麼,無論英中或中中,都將有不少學校在6年周期的第五、第六年大力催谷「有能力以英語學習的學生」的比率,以維持英中地位或爭取轉為英中。

周八駿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