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雜談
寫在前面:
本來寫了一半的「分析」,因發現與沈旭暉:《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2004-1990=﹖意念相近,
決定放棄。
現將當中部分有趣內容,以鬆散之筆記體列出如下:
有關原曲
根據「黃志華說《排名不分先後》」一文,鄭君綿的原曲(即明星之歌)「已是幾首廣東音樂剪拼而成
(順次是《花間蝶》頭段、《錦城春》頭段、《賽龍奪錦》中段)」
其中,《花間蝶》又名《 柳底鶯》,作曲人為何大傻。「大傻哥」乃華橋之後,擅長結合中西
樂特色,例如他曾將夏威夷小結他改裝成廣東化的彈撥樂器。其獨特的「何」腔風行一時,更是當年廣東音樂
「四大天皇」之一。
至於《賽龍奪錦》之原創者何柳堂更是能武善曲的奇人。身為廣東武秀才的他不但懂得祖傳
「十指琵琶」之法,更積極改良廣東音樂,不少經其改良的家傳樂譜最終亦成為經典。
可惜的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廣東音樂近年後繼乏人,其靈活多變能集古今中外音樂之大成的特色最終亦成為
絕響。至於承傳自廣東音樂的香港樂壇會否進一步被邊緣化成「民族音樂」,觀乎近年本地樂壇的表現,
似乎不容樂觀。
有關內容
一、由政治化到政治娛樂化到娛樂化
眾所周知,將政治人物和娛圈人士強迫組合並列,從而反映當時社會脈搏正是本曲最有趣的地方。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較諸前版,2012版本出現的「(緋聞)情侶」組合的數量竟大幅增加。
(圖表見原文)
本來,加入「感情線」或「娛樂向」不是問題,甚至,有人會認為這種選擇正可反映香港市民對寧多秈娛圈中人也不愛政商名人
但如果歌詞內容出現太多「可預期」的「伉儷」組合,除了直接減少本來已經稀少的上榜名額,更有可能令本來因遷就韻腳被迫
採用「強迫組合法」而成有趣效果受到影響。
這一點,倒希望下一位負責作詞的朋友多加留意。
二、由國際化到本地化到大中華化
沈文指出:
「在 1990年版本﹐不少港人都以英文全名出現﹐例如TS Lo(罗德丞)、Lydia Dunn(鄧蓮如)、PeterTsao(曹廣榮)、Cherry Chung(鍾楚紅)等﹐此外還有一些正宗英國人﹐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港督衛弈信和布政司霍德。到了2004年版﹐唯一有外地色彩的名字就只有迪士尼﹔最與英國有關聯的名字恐怕已是陶傑」
然而,到了2012年版,情況明顯大有不同。跟2004年版相比,來自國內和台灣的人物數目明顯大幅提升。
(圖表見原文)
台灣人近年在本地流行文化的影響可謂有目共睹,但有趣的是,大陸的代表當中,政治人物的比例明顯較前為低,與流行文化有關的人物卻漸次增加,這到底是否反映國內軟實力的發展速度有所提升?
後記:
有言類似的歌詞不過是遊戲一場,作不得準。無可否認,此曲所反映的不過是作詞者之聯想,並不能單單以此為據當成分析香港的工具。
但一如吾師梁款在任教「香港流行文化」時每年跟學生玩的聯想遊戲一樣,若將當中內容進行歷時性分析,所得之結果絕對有助我們更深入的思考更多問題。
原文(附有關圖表及原曲):
http://tommyjonk.xanga.com/7597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