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新聞報導(9月22日):東頭邨二十二座將會重建,而大廈相連的一間溥仁小學校,亦難逃清拆命運。
九龍城寨及溥仁小學是筆者成長的地方,自從城寨被清拆後,附近的公屋進行重建,整過東頭邨變得面目全非,而剩下來的就是二十二座及溥仁小學,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標,看見它就看見自己成長的地方。我個人希望二十二座及溥仁小學可以被保留及改變用途,但切勿只保留建築物的外殼。
今天許多人士口說贊同文化保育,但是每當考慮到金錢或發展時,便不贊成保育;我想說的是:保育最首要出於自己對個人歷史,對家庭歷史,對社區,及至對整個香港的"認同", "愛"及"關懷". 若沒有這種對社區的關懷,對人的關懷,對根的關心,保育便純粹只是流行文化及政治角力的產物 。究竟那一處是否值得保留呢?根據什麼標準去決定保留? 我不知道,相信也沒有人知道。但我覺得不保留它,就會抺殺我們的歷史,令我們忘記一些塑造自我及推動自我前進的地方。保留與否,這要靠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及其集體力量。若居民及社會人士對自己的老地方也沒有身分認同,講什麼保育也是廢話.
盛智文先生昨天在電視上談及蘭桂芳及重建時說,"香港應該要保護自己的文化,大排檔就是香港的文化,最能吸引旅客去看;我們不應只用清柝的方式進行重建,我們要在保護香港文化下進行更新舊建築物.所有舊社區問題,例如衞生等,我們其實也有辦法work out." 除此之外, 他最令我深刻的是,他說自己是香港人,愛香港,同時也想盡一己之力貢獻香港。這是一種從整體香港經濟發展下看保育的經濟文化意義,又是一個具成就的人對舊區的看法.哪麼小市民對社區保育有何想法呢?我們要去探索。
溥仁小學舊校友提出保留及改變小學的用途。例如將小學變成社區博物館或資源中心。根據資料顯示,附近新型公屋已興建,二十二座的舊居民如果有需要,可以申請調遷到附近的新公屋,因此保留舊校舍及這座碩果僅存的第四型徒置大廈是可能的.
---
1967年暴動,政府知道靠樓高七層的徙廈根本不能徙置所有有需要的市民,遂引入革命性的第四型的徙置大廈設計,而第四型徙置大廈至今只剩下九龍城的東頭村22座。
Benny:一款新的徙置大廈於一九六五年出現,這種被命名為「第四型」的徙置大廈和前三種徙置大廈的分別,就是標準高度為十六層及有升降機設備。另外最大的改善就是每戶有自來水喉(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之前落成的四型大廈單位不設自來水喉,住戶用水須到大廈各層中央近樓梯位的水喉房或水喉槽取水。一九六九年起政府在那些不設自來水喉的四型樓單位敷設自來水喉。)另外,因應新型大廈可安置的人口較多,為了各團體有足夠地方辦學,政府遂在新建的 「新區」中加設標準小學,亦是今天常見的六至七層高屋邨小學。
根據入伙日期,由工務局於一九六五年四月移交至徙置事務處的東頭新區M座(一九六五年十月十八日被更名為第二十二座)及附設的溥仁小學是首座落成的第四型大廈。圖片:東頭新區第二十二座;來源:《HONG KONG 1966》
東頭村廿二座有望清拆
13/08/2007
有四十二年歷史的黃大仙東頭廿二座,終於有望清拆。房屋署初步完成該幢大廈的勘察工作,認為大廈的結構雖達安全的水平,並無即時危險,但由於大廈的石屎剝落嚴重,若要繼續保留,維修費用勢將數以千萬元計,加上居民希望盡快重建,因此屬意清拆該大廈,下月會將建議提交房屋委員會策劃小組作最後決定。
房署早前宣布為九個樓齡四十年以上的舊屋進行全面性結構勘察,當中包括蘇屋、西環、彩虹、馬頭圍、和樂、福來、東頭廿二座、華富及模範。在完成勘察的六個屋中,除了蘇屋之外,其餘繼續保留;而東頭廿二座及福來,剛於上月完成勘察工作。
東頭廿二座一九六五年落成,屬最舊式的第六型設計,東頭原有二十二幢大廈,早年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但由於當年市區細單位需求殷切,房署遂保留第廿二座,其餘清拆重建,結果令該大廈與同新建成的大廈,顯得格格不入。
消息人士指出,房署主要參考大廈的結構狀況及維修成本,決定是否保留有關舊,東頭廿二座外牆雖然仍需要用工字鐵支撐,但勘察結果認為樓宇狀況並無即時危險,但由於大廈石屎剝落嚴重,若要再多保留十五年,維修支出巨大,不合成本效益。
他表示,東頭廿二座居民及黃大仙區議會,均希望房署盡快清拆該大廈,甚至與該幢大廈相連的溥仁學校,亦支持重建,加上鄰近有兩幢新公屋大廈即將落成,有足夠單位安置,房署因此屬意予以清拆,當局會待重建計劃宣布後,再安排學校搬遷。
東頭村22座 延拆惹不滿
21/05/2007
有四十二年歷史的黃大仙東頭廿二座,至少五年後才清拆。由於廿二座與溥仁學校是「連體嬰」,若只清拆廿二座,或會影響學生上課,房屋署正研究先安排學校搬遷後,始重建廿二座。廿二座居民則感到不耐煩,認為應該早拆早安置。
東頭是整體重建計劃的屋之一,早於十多年前已完成重建,唯獨廿二座至今仍未清拆。據悉,房署初步勘探後發現廿二座結構無問題,只要維持維修保養,可以支持多幾年。按現行規定,若要清拆,要在五年前通知學校。
溥仁學校校長黃振宗說,多年前房署曾派人到學校檢查結構,重建消息時有所聞,但房署至今沒有通知學校會拆廿二座或學校。
房署發言人表示,廿二座的結構勘測工程要到七月才完成,到時會決定保留或清拆。
區議會的意見:
11/03/2003(星期二)
胡志偉先生說他與黃金池先生的意見相同,整個東頭邨內只有東頭22座的居民仍居住於殘舊的公屋單位並不公平,該處長者的人數較多,他們未能如年青一輩般容易適應其他地區的居住環境,房署不應讓東頭22座的居民無止境地等候,他促請房署應制訂並公布東頭22座的重建時間表。
工聯會網頁:東頭邨23座的商戶已調遷到東頭邨22座地下的出租商舖
東頭邨23座在2001年重建,地舖商戶望遷至22座地下 的空置位置繼續經營,維持生計。向房屋署及房委會反映成功爭取將22座地下空置的位置劃為出租用途,後有23座商戶成功中標,遷至22座地舖,繼續於東頭?內經營,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