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任何學問,
大致都會經過幾個基本階段,
基礎理論、
基本技術及實習。
這幾個階段有短有長,
視乎學習的科目本身性質而有所不同。
完成這幾個基本階段後,
一般人應該已可以在需求層面運用這套知識,
例如你學了太極的基本套路,
你就可以打出整套太極,
你學了駕車取了車牌,
就可以成為新牌仔,
駕車去你想去的地方。
不過,
其實真正的學習才是剛剛起步,
因為真正的學習,
就是你直接從那套學問中學習,
你要畫一張畫,
每次完成一張畫,
那張畫都會告訴你需要改善一點甚麼捨棄一點甚麼。
你每朝打一套太極長拳,
每天都會有種不同的感受讓你不斷調整架式及心理。
你駕車上路,
每天都會和車輛本身愈來愈取得合拍。
那時,
沒有導師在旁,
你自己和學問本身的關係,
漸漸形成一種互動自修系統,
彷彿有個「自動導航系統」在指引你前進,
理性重的人稱它為「經驗」,
感性重的人稱它為「感知」,
佛法稱之為「戒體」。
這個「自動導航系統」是甚麼時候設置的呢?
當你跟隨基本導師學習時,
無論有沒有通過一個特定的儀式,
過程中都衍生一種「啟蒙」元素,
這個「啟蒙」元素就是「初始條件的設定」,
不同「初始條件的設定」會影嚮深遠。
在混沌學說中,
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
如果經過不斷放大,
對其未來的狀態,
就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例如馬蹄鐵上的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
本是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
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
這就是所謂“蝴蝶效應”。
在求學問中,
啟蒙老師為甚麼如此重要,
即使他日你學有所成超出你的啟蒙老師千倍萬倍,
其實他在「初始條件」中對你的影響,
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關鍵。
佛教對這「初始條件」的設置十分重視,
隆而重之通過一個「受戒」儀式來「深化」師承系統關係的重要性。
或者通過一種「標準化」來強調,
並在以後在「自修」的過程中不斷持誦。
這個做法有正面有負面。
正面是對弟子保持「初始條件」的隱定性,
負面是暗示了不能超越的「原點」,
破壞了當中一些很微妙神秘的關係,
好處是「安全」。
是正是負,
相信完全取決于弟子的本性。
不斷放大戒的「初始條件」,
不拘泥于「戒相」,
當然變化更多更大。
而不斷保持戒的「初始條件」,
走一條安全的學習途徑,
也未必不能超越舊有系統。
佛教中有所謂「戒香」,
就是在持戒人本身與戒的親密關係,
可能從虔誠的過程中,
對過份標準化而破壞了的微妙神秘關係,
又以另一種方式建立于行人與戒之間,
不是當事人,
誰會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