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mpus.org.tw:50003/public/cm/cm08/2005/0508-4.htm
我為何不再去教會
作者:韋恩.賈克森牧師(Wayne Jacobsen)
編按:作者曾任四方教會牧師,1994年離開後創辦南加州「生命河」(Lifestream Ministries)及「搭橋者」(Bridge Builders)等機構,倡導關係重建的基督教,協助信徒活在真理的自由與健康的關係中。他也是《領袖》雜誌編輯,著有《在我父的葡萄園》及《真實的關係》等書。本刊經許可轉載此文。但請注意這篇文章不是提倡大家不必再去教會,而是著重生命連結。
我知道我目前與教會的關係是有一點反傳統,有些人甚至稱之為危險。相信我,我非常了解這樣的顧慮,因為以前的我也是同樣的思考模式,甚至如此教導別人。
我的目的不在說服您與我持同一觀點,而是儘可能公開真誠地回答可能產生的疑問。以下便就這些年來許多人問過我的問題來嚐試回答:
問:請問你現在上哪一所教會?
這個問題其實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前提——教會是一個你可以去的特定場合、地點或是團體組織。然而,
耶穌提到教會時,指的不是一個地方,而是與祂、與門徒連結的生活方式。
「教會」描述的是一群人,還有,這群人如何彼此連結。
若我們將「教會」一詞聯想成主日禮拜,就錯失了以基督身體的身分生活的真義;同時這也給我們一種錯謬的安全感,以為我們只要每個禮拜天早上去參加一次聚會,就等於是歸屬於神的教會了。
當你聽人說到要「離開教會」,其實他們是指不再參加某一個特定的組織聚會。假如教會是指我們本身,不是我們所去的地方,除非我們棄絕基督,否則我們如何離開它?
問:那我們不需要固定時間的團契聚會嗎?
不一定。不如這樣問:那些不斷更認識又真又活的神的人,不是會渴望與其他信徒相交嗎?當然!神呼召我們進入祂的國度,而不是呼召我們孤立自己。
我所認識的每一個在主裡長進的人,都渴望與其他信徒分享真實的團契,他們曉得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部份,只有全體教會才擁有完整的啟示。然而,這樣的團契有時不容易找到。我最喜歡將肢體生活描述成,一群人選擇在生命旅程中同行一段,在這當中培養親密的友誼,並一同學習傾聽神的聲音。
我們在所行的天路歷程中,難免會經歷一段曠野時期,似乎找不到可分享這份渴慕的人。
問:難道我們不應該委身於某一個特定的教會中嗎?
現在到處都充斥著這樣的教導,以至於許多人以為聖經也這樣說。但我找不到聖經有這樣的教導。許多人相信沒有了「身體的遮蓋」,我們會很容易跌倒或犯罪,難道在我們的教會機構中就不會發生跌倒或犯罪的事嗎?
我認識許多不再參與任何結構性的宗教組織的人,這些人發現自己與神的關係更親密,與其他信徒的相交也比在組織內的關係更進深;我自己就未曾失去對主耶穌或對祂教會的熱情,相反的,離開後的這些年來更為加深。
聖經要我們彼此委身,但不是對機構委身。耶穌指示我們,不論何時,只要有兩三位一同聚集,定睛於祂,就會經歷到教會生活的實際。當然,定期參加當地的聚會是有幫助的,但我們往往誤以為,只因我們固定一同參加同樣的集會,或同屬一特定組織,就表示有團契相交。真正的團契是人們一同分享認識耶穌的過程,包括敞開、誠實的彼此交流,真誠關切彼此的屬靈狀態,並彼此鼓勵,不論主如何帶領,我們都跟從。
問:那我是否也應不再去教會?
這樣問就有失重點了。要知道,你「上教會」的程度可能與我不相上下,我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假如你正與一批信徒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聚集,這樣的參與方式讓你與耶穌更親密,並幫助你能順服祂在你裡面的工作,那麼千萬不要誤以為你有離開的必要。
只不過,不要認定這就代表了實質的教會,這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表達方式罷了。也不要以為你出席了某個教會的聚集場合,就經驗到真正的基督身體的生活;真實的團契相交發生在神將你與其他弟兄姊妹連結起來,建立親密的友誼時;你們共享這趟旅程中的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這可以發生在傳統的組織內,也可能在組織外。
重要的不是如何聚集或在哪裡聚集,而是當我們在固定時間來到聚會中,是否能面對面地與一群人分享?是否聚焦在耶穌身上,彼此相扶持,好變得更像祂?
問:你是否出於受傷的反應,才不再去教會?
我想是有這種可能性,只有時間能回答;但至少我可以真誠地說,我目前並不這麼認為。只要是投入肢體生活的人,都偶爾會有受傷的經驗,但傷害有兩種,一種是只要適當療養就能解決,好比扭傷足踝;另一種卻只有藉著抽離,才能止息傷痛,就好像當你將手放在爐火上一樣。
問:你是不是在找一個完美的教會?
不是。我也不期望在這個世界上能找得到。完美並非我的目標,而是尋找將神放在優先的人。眾人一同奮力朝向大家共有的理想前進,和到頭來發現彼此間的理想原來並不一樣,是兩回事!
我從來都不掩飾我對現今基督教派組織的情況感到困擾,大部份我們稱之為「教會」的,只不過是系統規畫的一些節目,其中信徒之間彼此的連結非常有限,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信徒會愈來愈依賴這個體系或是領導層,而非主耶穌自己。
我們有時花了過多的精力,期使信徒的行為符合機構的要求,卻不是幫助人們來到十架前接受主的改變。我已經厭倦於那種一週花兩小時到教會傾倒罪惡感,其他時間卻過著與世人一般生活標準的情形。
問:可是我們的孩子難道不需要教會的活動?
我建議,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透過與其他信徒建立關係,紮根在神的生命中。據統計,92%從小在教會主日學成長的小孩,長大搬離父母家之後都離開「教會」了。大人應該以身作則,示範如何一同活在神的愛中,而不是將一堆教條與規範塞給孩子。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決定兒童日後進入社會能否順利發展的第一要素,是與非親戚的成年人有個別而深入的關係,但現今教會中的兒童主日學很難滿足這個需要。
在澳洲有一個社區,二十年來彼此像家人一般同享神的生命,他們很自豪,當這些孩子進入成年期,一個也沒有流失。我知道我或許太武斷,但讓孩子經歷信徒間真實的團契,遠比那些琳琅滿目的節目內容重要得多。
問:你不怕給人藉口閒坐家中不上教會嗎?
希望不會,但我知道會有這種危險。我也認識一些人離開傳統教會後,濫用自由滿足個人的私慾,因而完全錯失了教會生活。我也不認同只為追求時下的流行或滿足自我需要,而像跑馬燈一樣不斷換教會的做法。
我一直在尋找同樣渴望、跟隨又真又活的基督的人,祂是他們生活、情感及談話的中心。這群人坦誠相待:別人受傷時,允許其受傷;當人有疑惑時,讓他們表達疑惑,同時容許別人可以自由跟從主的聲音,而不定罪他們是在分門結黨或叛逆。我所企盼的是,彼此付出關懷,一同敬拜時兩旁座位不再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並且每一位都是神的祭司,而非消極地保持安全距離。
大部份我所接觸到的人,之所以自外於特定體系,並非因為失去對主或對弟兄姊妹的熱情,而是因社區中的傳統教會形態,不再滿足他們對於建立真實關係的渴望。他們追求的是基督身體的真實流露,並且不惜代價要找著。我們都同意隨波逐流比較容易,然而一旦你嚐過信徒間熱情、滿有生命的團契相交,就很難再退而求其次。
問:要到哪裡才能找到這樣的團契?
這個問題的確不容易回答。很可能就是你目前所處的群體,也可能在你家路口,甚至是你辦公室中的同事。你不妨參加社區中一些濟貧扶傾的活動,藉此活出基督的生命,還能夠結識與你有相同渴望的人。
團契相交的深度不會輕易從天上掉到任何一個組織中,團契是一個有機體,而耶穌能夠從你目前的處境,引領你進入這個地步。你可以求祂讓能與你同行一段的人圍繞在你生活四周,這些人可能不是你教會中的成員,可能是你的鄰居或同事,這種跨教會的連結必要結出美好的果實。
別期望事情會很容易或平順,順服耶穌需要你採取一些具體的決定,可能需要一些訓練,必須脫去陳舊的陋習,自由地讓祂在你的生活中建立起一個社群,這一切值得你付出代價。
(全文經授權,節錄自《傳揚》福音雜誌2004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