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
報載香港特區政府計劃以「南保育郊遊,北旅遊經濟」的概念發展大嶼山。大嶼山北部將興建物流園與新主題公園,南部則將會成為「保育區」,發展旅遊業。梅窩將會「翻新」,由梅窩到大澳將會興建單車徑;貝澳和長沙則會興建水上活動設施,諸如此類,諸如此類。政府說,希望私人機構積極參與發展。
「惡夢成真」。看到朋友在網上給這段新聞冠上的標題,才知道在腦裏打出這四個大字的,全世界至少有兩個人。政府終於將大嶼山提上議程。
不斷自問,為何閱讀這段報道的時候,竟會一字一驚心。保育好呀,單車徑也不錯啊。旅遊休閑,誰會反對?南北分工,天造地設,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還有什麼好驚惶?
理由其實不難找,只要睜開眼睛望望四周的香港,驚恐政府覬覦大嶼山的原因就擺在眼前。政府天天大喊保護環境,卻不斷把維港填平。旅遊協會不斷向外宣揚維港海傍是好去處,政府一向寵愛有加的私人發展商卻不斷在這裏蓋高樓,而且愈近海邊愈高。港島的海岸線由柴灣到西環不是蓋了樓,就是建了停車場污水處理站,難有一處可以讓行人漫步。尖沙嘴的那一邊呢,有一條號稱既能發展經濟又提倡旅遊休閑、實際上卻創意與娛樂性皆欠奉的「星光大道」;再向西移一些,就是香港的「文化重地」:外牆沒有窗戶、大堂沒有公眾座椅、坐在梯級看書看節目表會給保安員驅趕、寧願以保鮮紙包住場外樹木而誓死不讓年輕人塗鴉的香港文化中心。
「南保育郊遊,北旅遊經濟」,如何美麗的口號,都不可能令人安心:一個昏庸的政府,在一個喧鬧無聊肉麻當有趣得以成為主流的社會裏,結合因循苟且的心態,任何外表美麗的方案都不會有好下場。
大自然美,要保護,人皆會說。這就是為什麼連香港特區政府之流,也懂得口口聲聲以保育之名,為其發展大計開路。政府任何一個以失敗告終的計劃,都總以最漂亮的口號開始。且不追究是否數碼港以科技之名大搞地產,或中環填海以改善交通為名實質填海賣地等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翻版,只管問,以香港現時最得令的思維智慧,我們有信心還大嶼山的美景一個公道嗎?
某報章評論說,大嶼山在英國殖民管治之下「閒置」了一百年,發展大嶼山帶來無限「商機」。這一百年來在島上生活的居民、生長的動植物,報章完全沒有放在眼中。筆者也怨恨英國殖民管治,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只懂商機,不知人生大自然價值何存之民。
大自然何美之有?大自然是否就只是等待人類開掘的「資源」?
由中環開往梅窩的快速船全面空調,一扇窗也不能打開;室外氣溫儘管有三十多度,船艙裏卻冷得使人打顫。船艙盡頭面向乘客的一端,裝了一塊全新的平面大熒幕,在不播放廣告的時候,熒幕會現場直播船隻乘風波浪的浩瀚場面,因為船外裝了一部先進的攝錄機,把影像即時傳送,如假包換的real time,如假包換的真。
聰明的讀者大概都聯想到,如果船公司在船隻的盡頭鑿一個洞,安裝一扇窗,然後把這扇窗全程打開,效果也不外乎是這樣──看見船隻乘風波浪的場面。現在船公司選擇的方案,是利用現代的科技,經過悉心的設計,把大自然的美帶到各位眼前。經過處理和包裝,大自然以人工化的節奏(廣告時段之外)與人為技術所容許的界限(熒幕的框)呈現在各位眼前。電視框告訴大家,這個大自然,在沒有商品廣告要播放的時候,很值得欣賞。
透過電視框欣賞大自然,給予吃電視機奶水長大的現代人一點點安全感。而且,能源多耗用了,攝錄機屏幕也多買了幾台,對經濟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惡夢的先兆,正是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以君臨天下的姿勢,嘗試用一套以為萬試萬靈的伎俩呼風喚雨;用自以為是的「真理」,企圖套用到自然萬物,以為天下都掌握在其手中。大費周章,捨易取難,安裝攝錄機大屏幕直播船隻向前駛的場景,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豬頭炳」
抱有這種心態,地上還留得下一片淨土嗎?
事件說明,政府固然無能,「民間」也並非無辜。政府方案一推,各界拍手叫好,都不外以其可以發展經濟旅遊業歌頌之。敢相信,議員旅遊業界甚至居民團體還會有更多聲音,向政府獻策,如何以更大力度利用開發大嶼山的資源。
如果有人說,我愛大自然,就是愛自然的大自然,不用人工修飾,亦與經濟增長沾不上邊,可以嗎?我愛的長沙,就是如其名愛它延綿的長沙灘,躺在幼沙上,聽不見遊人的吵鬧,只聽到海浪聲;又或者走進水中,與小魚一同暢泳。偶爾會有水藻纏滿身體,但不打緊,因為城市人知道,返回中環就要吞下那連污染指數測計標也吃不消的髒空氣,眼下竟可被天然植物沾滿身體,人生在世倒真還有點樂趣。
這種愛大自然的樂趣,不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不會對促進旅遊業有任何丁點兒的幫助。又如何?
到了今天,難道香港的水泥地還不算多,商場還建不夠嗎?全天候冷氣商場山頂赤柱各一大個,中環尖沙咀無數個;中環警署尖沙咀水警總部重建嗎?起商場囉。缺乏想像力的我們,商場不能起遍一個竹篙灣,便不惜簽訂又一條不平等條約,又送錢又送土地,將美國的迪士尼照搬到大嶼山。一次又一次,文化遺跡,人文歷史統統要讓路,全數被「發展」與種種利益的淫威屈折。
香港的悲哀在於,發財不立品。人均收入達到先進國,卻充斥著儼然是三餐不飽才會滋長的價值觀:要不顧一切追求高速發展,只要經濟有增長,貧富懸殊可以不顧,什麼都可以拋諸腦後。
南大嶼山今天被提上議程,「翻新梅窩」背後,不知又要興建樓高多少層的商場住宅。即便是什麼單車徑水上活動中心,也不能令愛踏單車愛水上活動的人提起勁來。因為香港決策層的精英加起來年薪雖是天文數字,集體發揮出來的「智慧」卻狹窄得驚人。沒有人知道,這是人還是制度的問題,但觀乎一次又一次的出賣香港的文化自然遺產,還能令人有信心嗎?如果單車徑與商場是同一個「套餐」,油多必須跟煎雙蛋,那什麼也不點好了。
退一萬步說,我們能否接受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為什麼一定要寸土必爭,大興土木?「發展」本來意義積極、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性格的發展,感情的發展;到了今天的香港,卻要有打樁機灌石屎才稱得上「發展」。要發展、要進步,就要灌石屎。大陸同胞也深好此道,難怪眼光銳利的香港商人,十年前已揮軍北上興建水泥廠,賺個盤滿砵滿。
財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但不知為何我們的特區政府高官推來推去,還是那一撮庸才),估計他的意思是香港要跟大陸競爭吧? 於是,羅湖為界以南以北,人人齊心把海填平,灌泥漿、倒石屎。題外話,說不定十年後台海也是陸地一塊了,台灣就這樣無心插柳回歸大陸。
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大嶼山盡量保持其自然的面貎?如果沒有這些那些設施,就沒有千千萬萬的遊人喧鬧,那麼就讓他沒有千千萬萬的遊人好了;把大嶼山的最美,留給那真正愛他的小貓三數隻,繼續與島上的動植物尋找樂趣。
財爺又說,相信有些人寧願大嶼山維持現貎,什麼也不發展。但相信這批只是少數人。特區官員練精學懶,倒也學會了老共一套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如果支持大嶼山盡量保持自然風貎是小眾,那實在當仁不讓,以小眾為榮。就是不信邪:香港已經興建了千千萬個商場,製造了那麼多污煙瘴氣,大嶼山剩下來的淨土為什麼非宰割不可?
在報上閱到政府要在大嶼山大興土木之日,適逢重九節,舉家北上廣州。在羊城某大酒樓的升降機裏,不到三十秒的旅程中,升降機內的全新資訊屏幕,剛好趕及播完兩整段廣告。
不禁仰天長嘆:由大嶼山南到廣州北,一條又一條公式舖天蓋地,無孔不入。每個人都有吃大眾鴉片的自由,但可否留一條生路給別的人走走?
在商業邏輯的鐵蹄下,反抗殊不容易。以沉重的心情迎來大嶼山的新消息之餘,固然希望以短短文字向同道者揮手;不然,至少也讓對大嶼山虎視眈眈的人知道,不站在你一方的,即使屬於少數,也絕不是沉默地待宰的羔羊。
27/10/04
--------------------------------------------------------------------------------
回應
相關文章
勁翔 無法挽回的生態(災難)旅遊
葉蔭聰 大嶼山的迪士尼化(之一)
葉蔭聰 大嶼山的迪士尼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