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節走近了!這一日,愛情有價!
為博紅顏一笑,有人掏心示愛,但掏腰包示愛的人更多。不論你以168元買一支刻字玫瑰,抑或揮金過萬獻上999支火紅玫瑰,笑得最樂的,未必是紅顏,而是花店老闆。去年,香港賣出近40萬支玫瑰,今年估計會增至50萬支。業者怎會不樂?
翻開鋪天蓋地的廣告,發現小文員要買促銷的22100元心形耳環,就需去掉2.3個月糧 (統計處2003年數據);信用卡公司「鼓勵」你先透支三千大元,才能用優惠價買情人節禮物,至於口袋裡的重量能否熬到糧尾,當然閣下自理。「身體工業」以「您希望情人節『胖』在家中?」為題,再次「提醒」閣下要瘦,才有「夢寐以求的浪漫佳節」。心型鑽飾廣告,前景是句「我今日有乜唔同?睇佢有無心啦!」的標題,背後隱約透出二月十四日的字樣,擔心你一不小心忘記了。
睇佢有無心?不如說「睇佢有無金?」
買花送金睇戲共晉情侶餐等千篇一律的樣板,成為這個日子最政治正確的表態公式。沉醉愛河的人,當然不會想滿桌吃剩的豐盛菜餚,究竟與禽流感有何瓜葛?
想問一句:愛一個人,為何要那麼多的物質包裝?
情人節只是平常「日子」,卻被打造成「節日」(Festival)。節日是要「慶祝」的,所以它被外國商家披上消費外衣。2003年,美國人耗在情人節的花費達20億美元,其中朱古力開支就多達10億美元,玫瑰也賣掉1億支。
這股消費風早就西風東漸,甚至吹遍世界。
我不反對送禮,但反對以消費代替愛心,也反對買過度包裝的禮物來「歡渡佳節」。再問一句問:真愛何需包裝?
說來荒謬,我們好像只在西方的情人節才會「愛」,對七夕這個中國情人節反而無動於衷。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所以要送玫瑰而非中國的相思豆?抑或真的是家花不及野花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