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意見接受,一切照舊:記《人口政策與都市遠景》工作坊》

編按:這是一篇能夠跟觀塘重建及公共廣播服務互相呼應的報導。葉蔭聰剛剛在《公共廣播服務:沒有政策,只有想像》中說:「香港政府的諮詢政治,所有問題都可以分件拆細,事事你都可給意見,大搞諮詢,但政策及大方向框架不容你來修改」;而朱凱迪在《借居民口趕走居民的宣傳詭計》就說,市區重建局則在觀塘重建則項目中,以諮詢工作為名,,激化居民利益矛盾。以上兩者,均是特區政府搞諮詢政治的板斧,希望各位以報導為鑑對於,至於《人口政策與都市遠景》,大米的報導以「意見接受,一切照舊」作了小結。究竟諮詢搞乜鬼?將三篇報導一齊讀,事實一目了然。


筆者在九月三十日,星期六的下午,出席一個由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舉辦的工作坊,討論人口政策與都市遠景。三個月前,即六月二十九日,官方組織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為可持續發展提升人口潛能》的誠邀回應文件,展開第二輪的社會參與過程,邀請公眾就影響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各項人口政策參與及表達意見。委員會預期香港未來人口的架構和組成會有所轉變,即老年人會不斷增加,年青人的比例會不斷減少,勞動人口遞減,人均壽命𨒂長,女性工作比例增加。人口趨勢因而衍生出一個主要問題:越來越少的勞動人口需要維持香港經濟活力。在這個前題下,公民議會邀請了不同的嘉賓就議題發表意見,以使市民能夠經過了解以作再討論。嘉賓陣容包括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人口政策支援小組的召集人黃紹倫教授,嶺南大學公共攻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教授,香港大學規劃及環境資源管理研中心副教授伍美琴和立法會議員張紹雄。

就這個問題,與會者每人就問題發表了約三十分鐘的意見,筆者其實認爲講者都提供了十分有趣和有創意的見解,例如伍美琴就城市的遠景援引了很多不少的外國例子,她提到一個概念實在值得香港政府和市民大眾深思:城市是由人創立的,所以人的參與是十分重要的,在加拿大就有一個地方社區建造項目是由李家誠𣄃下的集團用了五年的時間咨詢公眾,令到項目的建造充滿社區特色,筆者佩服的是這些例子當中,社區人士有機會真正參與城市的未來發展。

簡單來說,作爲一個公眾人土,我所領會到和倍感認同的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口政策其實是好視乎我們的人民想要一個怎樣的香港,但是政府對人口政策的討論似乎只是從經濟濟的角度出發,一開始香港的官方咨詢委員會就明確的表示這是一個因爲未來經濟隱憂而需要急切正視的議題。因些我們就有需要開拓潛在的人力資源,吸引人才,提升人才的生產力。委員會在誠邀回應文件(即政策咨詢文件)提到其實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也是人口政策需要正視的問題,例如如何提升在香港工作生質素,如何從根本問題入手加強灌輸家庭的歡念,令到生育率上升,增加勞動人口等。

筆者想,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人口政策應該在擬定好的城市遠景(或者是一個明確的城市定位)下,探索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人口架構。但筆者在讀畢回應文件和參加工作坊後,認爲文件從一開始己經把人口政策的討論建基於一個理據,就是人口的發展繼續這樣下去,經濟發展基本上不能持續,所以我們要從經濟的角度去出發討論解決辦法,與此同時,我們不應忘記社會角度和環境角度是達到經濟目的的重要配套,例如社會方面,要推廣家庭觀念,推廣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製定具吸引力的和以社會爲本的移民政策,在環境方面,提高空氣質素,更方便,更優質的城市規劃,要這些配套做得好,才可以成功鼓勵生育,提升勞動人口的工作能力,吸引人才會選擇香港居住及達到開拓潛在的人力資源的目的。人口政策的最終的目的從現實的角度想,就是要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使香港經濟繼續處於世界前列。

我不否認這一套思想是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但是是否意味我們要承認經濟發展比社會和環境健康來得重要? 有什麼原因令筆者認爲討論是以達到經濟目的爲主,社會和環境改善爲副?張紹雄講得十分對:靈活人生,穏定的工作環境,健康生活,幫助小數族裔,幫助獨居長者,統統都是好的,但是只會得個講,只是一些口號,是不會實現的。他引用到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我們特區政府的五天工作制。五天半是變成五天了,上班的時間少了原是好事,但工作量照舊。既然如此,政府是否真的可以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呢?如果工作量不變,卻又效率和生產力照舊,那麼怎麼應付呢?帶工作回家繼續做? 是否真的多了共聚天倫的時間呢?工作壓力是否因而減少了呢?張說:這些都是徒具形式,話就話市民主導,其實是經濟主導。這些咨詢都不過徒具形式罷了。

筆者聽完後,深入的想,今天的經濟環境,有不少香港專業人士毎天都經歷十分慢長的工時,有不少人毎天朝九晚九,甚至朝九晚十一,更辛苦的是放十一時並不一定等於工作己經完結,反而回家只時稍事休息,睡到淩晨又要開始工作,筆者有一個朋友,在羅兵咸從事會計核數工作,曾經在晚上八時多致電到公司找她,她說工作間還有很多同事,不太方便。另外據筆者所知,其他專業例如精算行業都情況類似。但是否就等於他們都滿意現在的生活呢?生活壓力是一種問題,完善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否靠實施五天工作制就可以解決到?

筆者反而認爲政府從一開始認定經濟爲主,社會和環境健康爲副的方向是錯, 兩者應該予以看齊,在製定經濟政策時,加入對社會影響可續發展作爲考慮,評估政策對個人不同層面的影響。現時政府在製定涉及土地發展時,需要作策略性環境評估,以評估一但開發,會否做成不可接受的破壞。筆者 建議對行業內的個人健康和個人生活上也做類似的評估,例如會否對金融業行內經常需超時工作,缺乏支援,筆者歡迎政府希望推廣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文化,很認同政府對這種文他會否會對經濟有壞的影響所持開放的態度,但如果最後只是在電視拍宣傳短片,未有認真研究解決的辦法,最後舊調重彈,表示社會經濟結構的原因致難以推行,政府會繼續研究的話, 筆者只能無奈地認同張紹雄的挑戰:没有一項的由持續發展委員會所提出就人口政策的建議能夠獲政府採納並推行,會取得成功。言即:意見接受,問題只會照舊。

政府諮詢搞邊科? (相關文章)

朱凱迪:《「借居民口趕走居民」的宣傳詭計》
葉蔭聰:《公共廣播服務:沒有政策,只有想像》
梁寶:《觀塘根本就要消滅!─簡記「香港城市規劃─社區融論壇系列」》
觀塘重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