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論功用主義 (Utilitariainsim)

很多人對功用主義有錯誤的理解﹐妨忽談功用就好像不道德似的。
其實功用主義是眾多道德理論之一﹐主要解釋道德從何而來﹐何謂對何謂錯。
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所提出的功利主義的吸引力在於沒有既定立場﹐
不需要神喻亦不需要無中生有的規條﹐由客觀的事實結果去決定道德立場﹐
在一般人眼中功利主義的定義﹐就是要為最多人追求最好的生活。
其實這個定義不太準確﹐功利主義可以細分為三個層面。

1. 何謂好﹐何謂功用
傳統上功用主義好的定義是快樂﹐認為快樂是人所追求的共同值價。
若人生只是追求快樂﹐全人類也吃食了會興奮迷幻藥不就是功用最大化嗎﹖
所以人追求的值價很明顯不單只是快樂﹐還有其他的值價如豐富的生命﹐
不同的人生經驗﹐甚至有時會是用痛苦辛勞換來的成功感。
不過這又衍生出Matrix的問題﹐若單單經驗就是好的話﹐
把全人類全捉入虛擬世界不就是功用最大化嗎﹖這不是我們落於見到的事﹐
擁有創作一首詩的體驗﹐是等擁有同創作出一首詩這一個成果。

另一派的理論把好定義為人的自由意願﹐功用最大化就是滿足最多人的意願。
可是很多人的意願不一定是好﹐甚至對自身有害﹐例如抽煙吸毒嗜賭等﹐
滿足最多人的意願不能擔保結果一定是最好。其次意願會受環境因表影響﹐
心理上會選擇次一等的意願﹐而不是真正的理想。例如酸葡萄心理作祟﹐
生得醜就現實地說自己不希罕當港姐。可是就算每個人是足夠知識和理性﹐
在天資家垃大至相若的情況下﹐所選擇的意願也會各不相同。
現實上沒有一條公式可以衡量不同的意願的功用﹐更枉論說計算功用最大化。

功用的定義雖然在理論上不完美﹐但在實施中可以用相應的作出補救。
加強教育鼓勵知識流通可以讓人作出最佳的理性選擇。不分配直接的意願﹐
改為分配可以間接該意願實現的資源﹐就可以繞過量化不同意願的問題。
功用主義中好的定義﹐大約可以最多的資源﹐最有效率的生產力去決定。

2. 何謂對﹐如何最大化
一件事情是對是錯﹐在功用主義的角度去看是最終的結果決定一切。
姑勿論選擇那一個好的定義﹐只要一件事最終可以把功用最大化﹐
那就是正確合乎道德的事情。這個推論產生出幾個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可能預知結果﹐事後功用是否最大化也無從考證。

若只是向前看只論結果的話﹐那就會忽略歷史因素的考慮﹐
可能以功用最大化為理由﹐違反遵守諾言履行合約等基本道德精神。
例如債仔可以對債主說﹐有錢應該不還而要捐給宣明會﹐
因為非洲的飢民比債主更需要那筆錢。

若以滿足最多人的意願為前題﹐不能排除有人的意願意明顯有道德問題﹐
如種族歧視或虐殺施暴的變態﹐這很明顯與我們的道德相違。
例子有古羅馬的奴隸競技遊戲﹐殺幾個奴隸就可以帶給全城歡樂。

最詭異的論點是功用主義的矛盾﹐正因為在應用層面上有這麼多問題﹐
不實行功用主義才可以把功用最大化。至少對大部份民眾日常生活而言﹐
記著要遵守一套道德規律就足夠了﹐不用凡事也作功用的計算。
功用的計算就留給學者去做﹐制定政策推廣那套道德規律。
不過這就會成為精英主義﹐像英國在舊殖民地的半愚民政策統治。

3. 何謂最大化﹐何謂平等
功用主義的有兩個南轅北轍基礎理論﹐去解釋為什麼我們要支持功用主義。

第一個理論是假定每個人的意願也是平等﹐用邊際效益計算﹐
所以每個人的利益要均分﹐得出平等就是等同功用最大化。
問題是邊際效益的假設不一定成立﹐每個人的對社會的供獻和需求不同﹐
像份餅仔般把資源均分很有可能不是得出資源最大化的結果。

第二個理論從相反的方向入手﹐把對的定義介定為功用最大化的結果﹐
不論採用那一個功用的定義﹐資源的分配就是要把功用最大化。
資源不一定要平均分配﹐可以是資源集中去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資源。
問題是這個理論把人平等地視為功用的工具﹐與傳統人本道德理論不乎。
不過也有哲學家支持這個想法﹐例如尼采認為創造是最高的道德﹐
所以大部份凡人應該支持小部份天材去創新改進社會。

功用主義發源於十八世紀啟蒙改革年代﹐當時的社會由無能的貴族操控﹐
以大部份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功用主義﹐就很自然成為改革的核心思想。
在今天西方民主社會中﹐大部份人民的利益已經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
課題變成保障小部份不同聲音的利益。由於功用主義在功用的定義很空泛﹐
由左至右不同的政治光譜的派系﹐也有其對功用不同的見解﹐
得出的最大化的結果也不盡相同。不過各個政治派系有一個共通點﹐
就非常強調重視理性的結果論﹐因為結果是檢定該推行什麼政策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