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捍衛腋毛──重奪女性身體自主權

捍衛腋毛──重奪女性身體自主權

「唔剃腋毛,麻煩都注意下衛生同體味啊!」

微博最近有一場「女生不拔腋毛大賽」,邀請女網友自拍腋毛放上網,提倡自然美及鼓勵女性不必為自己的腋毛感到羞恥,也不必為了符合社會對美的標準而強逼自己脫毛。但卻換來香港傳媒一句「唔剃腋毛,麻煩都注意下衛生同體味啊!」(其實男性同樣有腋毛嘛,但從不因為衛生而被要求剃掉)其實女性為什麼一定要脫毛呢?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認為女性的體毛是不潔呢?

1915年以前,大部份美國女性並不會剃腋毛和腳毛,只有歌舞劇的女演員才會剃掉體毛。直至1915-1919年,媒體廣告中開展了一場「腋下革命」(原名The Great Underarm Campaign),男士剃刀生產商Gillette(吉列)推出了脫毛膏以及第一把女士專用剃刀(名為Milady decolletée),並且於時裝雜誌Harper’s Bazaar刊登以下廣告。

這兩幅早期廣告製造出女性需要脫毛的「原因」,左圖中,女性穿上當時最時髦的無袖單肩裙,舉起手臀露出光滑的腋下,塑造出「美麗女性沒有腋毛」的形象,腋毛被定為醜陋、多餘、不女性化的象徵,腋毛會降低女性的吸引力,因此女性需要透過脫毛來達到社會對美的標準。而右圖中的廣告指體味是來自於腋毛,強調腋毛會沾污女體,腋毛不衛生及不潔的意義,自此剃毛成了女性保持身體潔淨的「指定動作」。

簡單來說,由媒體塑造出來的脫毛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腋毛降低了女性的吸引力,第二為腋毛是女性不潔的象徵,此後媒體把這兩點延伸至腳毛(二戰時期尼龍布料供應不足,女性的衣服多露出雙腿),亦不斷灌輸女性身體不可有體毛,必須擁有細緻嫩滑的肌膚才可稱得上美麗。

以下為法國脫毛品牌Veet 2014年「DON’T RISK DUDENESS」這系列的廣告,雖然與第一則脫毛廣告已相隔一百年,但葫蘆裡依樣賣舊藥。

三則廣告中,女主角因為被有腳毛而令男友「性趣」盡失、截的士時由於腋毛而被司機拒載、修腳甲時被發現有腳毛,嚇得店員連呼「terrible」。這系列廣告更值得留意的是女主角並非由女性飾演,而是由不修邊幅的中年男子飾演,這帶出了一個訊息──女性不剃毛就會變成一個「極麻甩」的男人,女性需要透過剃毛來突顯自己的女性身份,強化自身與男性的分別。(由於外國女性的腳毛一般較濃較密,不剃毛時雙腳的確與男性無異。)

媒體與被切割的女性身體

媒體透過舖天蓋地的廣告把一種特定的審美觀灌輸給女性,時裝雜誌、電視電影女星、廣告等等都在強化女性的肌膚應該是白滑無瑕,體毛絕對是不容存在的。在這些媒體的鏡頭下,女性身體就像物件一般被切割成腳、胸部、腋下,她們被逐部份的觀看,抹殺了女性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整體性。雖然女性的身體是屬於自己,但她們卻從來沒有權力來主宰自己的身體,反而是通過媒體的審美觀來檢視自己,並改造自己身體來迎合社會主流對女性的標準。

捍衛體毛的意義

月前,外國社交網站tumblr上有個「Hairy Legs Club」,它與篇首提及的「女生不拔腋毛大賽」相似,鼓勵女性把自己沒有脫毛的雙腿拍下,把照片放到網上分享。這個群組一成立便有上百個女生拍下自己的毛腿照上載,至今已有數千個回應。有女生說:「我終於不再為自己長出腳毛而感到羞恥,它們是我身體的一部份。」這兩個行動的意義在於引起大量女性「覺醒」,她們不再受到社會單一審美觀的鉗制,勇於接受自己的身體,勇於愛自己的身體(連同體毛一併愛)。她們是在挑戰主流社會對女性身體的限制,從媒體手上重奪屬於女性身體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