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同性戀不是病,無知、無同理心才是

同性戀不是病,無知、無同理心才是

昨日,澳門葡文報章《句號報》刊出一則報導,內容為教育暨青年局副局長梁慧琪於週四受訪時講述對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之處理手法、澳門的性教育等等。有關內容在網上引起熱議,究其原因,我覺得除了因為副局長的言論曝露出澳門性別教育的滯後,更在於其中的兩個「無」:無知和無同理心。

有關梁副局的具體言論,以下為《愛瞞日報》所作之中譯版本:「如果(學生)有展現同性戀傾向,我們會將個案交到其他主管機關。如果學童或學生認為他們是同性戀,那我們就可以轉交個案給醫生或心理學家,由他們作診治」。被問到為何教青局認為同性戀學生需要臨床支援,梁副局稱「教育只是著重於教,防患未然,治療的事不在我們的範疇。」

由以上內容,不難發現副局其實相當「忠於職責」:她管的是教育,而由於同性戀是病,所以是醫生和心理學家的事。是的,副局長認為同性戀是病。

同性戀是病這事,不是沒有歷史的 — —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曾經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疾病,但這情況已在1973年改變,正式將之剔除;世界衛生組織亦於1990年5月17日的大會中決議將同性戀自疾病列表中刪除,亦因為這緣故,5月17日後來成為同志平權運動中的一個重要日子,「國際不再恐同日」;假如你覺得西方在這些理念上比較先進,我們不妨看看澳門政府的「緊跟」目標:中國,中國都已在2001年,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去病化。以上種種不是新近之事,多看書、多看新聞都能知道, 還望梁副局(和一眾抱持這舊觀念的人士)能多作了解。

對世界的認知不知已是問題,但更令我齒冷的,其實是副局的同理心匱乏:她不會不知道以現時澳門的情況,將一個學生送往接受心理治療後,學生極大可能會被標籤,繼而引起其他差別對待;梁副局口中的「不在我們範疇」,看似依循著某種專業主義,但實則只是一刀切將自己眼中的問題耍走,而沒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制訂出一套最好的應對方法。

同性戀不是病,但無知是絕症,無知加上無同理心更是災難。然而,我相信梁副局此番言論雖然在網上近乎一面倒地被抨擊,不過,在現實世界中,或許會有不少與她觀點一致的人,如何令他/她們都一一了解問題的所在,才是真正應做之事。
性別不是刻板而二元,反而是一個極為多樣的光譜。這一點,是我在修畢性別研究課程後一直念茲在茲的事。只是我更明白,廣闊的性別觀念之前,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個比課本上的理論落後十萬八千里的世界,而要拉近這段距離的方法,或許不是訴諸專業、將問題推給醫學,反而是拿出同理心,易地而處,嘗試明白大家的差別所在,求同存異;或者想想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成為小眾時,我相信問題應該就沒有那麼難明白了。

原文刊在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