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同志孩子出櫃有時機

同志孩子出櫃有時機

出櫃,最忌心浮氣燥。若然是後生仔,忽然血氣方剛,想把性傾向公諸友好,也應先看對象,再審時度勢。

門檻最低,先從平輩友好著手,但也應先易後難。易,意思是接觸疏離,即使知道自己的性傾向,也未必過分關心,這樣可以先試水溫。難,意思是關係密切,時常來往,若知道身分時可能反應較大。

說到這點,通常心中有數,部分易應付的對象,通常連自己也覺得可有可無,即使不交代,也未必有實際影響。反而,對身邊友好,門檻提高,出櫃前先了解清楚對方立場,旁敲側擊,並時刻提醒自己,出櫃不急於一時三刻,也不必然一定要出櫃。

實在有不少朋友詢問,怎樣向父母出櫃,如何令他們感覺最舒服?事前實在有必要澄清,向父母出櫃,是最高門檻的挑戰,除非他們本身已非常包容,自己未說已經搶先幫你說,否則處理或須以年計,更不宜直接說出口,否則後果嚴重。

有人會嘗試在日常生活滲入小眾題材,再看他們反應,例如在檯面放置小眾題材的新聞或刊物,先試水溫,否則父母不接受的話,很可能會被罵、遭趕出家門,年輕人很難承受。

昨日有同志向我求助,說剛剛向父母出櫃,但家長思想傳統,想自己結婚生子,不知為何是好。其實,不少父母得知子女出櫃,初期感覺驚訝、難以接受事實,繼而可能自責,反問自己是否管教不好,還是有什麼外在原因令子女「行差踏錯」,他們還會因此而憂鬱,收埋自己,害怕「家醜」外傳。

所以,出櫃最需要看時機,先看自己的資源,例如自己經濟上是否算得上自主,這樣對父母財政依賴便減少。同時,要看父母的態度,例如經過長年累月的試水溫,父母態度有否改變,由保守轉為正面。

必須留意,出櫃方式不必然要說出口:「我是同志」,可以是感受。父母反應也不必然是明刀明槍,有很多個案是他們扮不知道、扮聽不見,其一是他們未能即時消化,其二是他們跟你一樣,在接受的時候也看別人目光,擔心身邊親朋戚友的看法,也擔心你未來前景不易走,所以更難一時三刻理解。

父母接納的過程,與你當年認知自己小眾身分的過程相近,不會是短時間可以處理,而且不少個案是弄得焦頭爛額,多年來也未能接受子女身分,所以會出現「不提就不存在」的逃避情況。

時間是消化方法之一,但在有意出櫃前,應先計算自己是否承受得起最壞後果。在行動之前,最好找尋合適社工或專業人士的意見,出櫃沒有公式,很看重你和對象的關係,以及雙方的價值觀,必要時想清楚:是否有必要急於一時出櫃。

建議參考書籍:
《我們的同志孩子》,2012年出版,蘇美智著,小童群益會策劃。
《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2003年出版,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