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代思罔代貼〕
買了一份今天(18/12)的明報,一份在報頭標榜「公信第一」的知識份子報章,頭版一幅佔了半版篇幅的相片,相內呈現黑夜的灣仔,一片火光紅紅,有東西在燃燒著,斗密的人群加上更為密集的香港警察,相片旁邊以大字「灣仔淪陷」作為標題,這就是明報的頭版,不禁令人搖頭。
當我們手執明報,企圖了解昨天的示威時,會得到甚麼印象呢?明報在副標題中,在首段寫道「香港昨日經歷了1967年暴動以來最嚴重的騷動,連日來表現和平的反世貿示威者,在今日會議閉募前夕突然發難,昨天兵分多路衝越多條封鎖線,與警方爆發近距離的肉博戰,猝不及防的警隊節節敗退,灣仔區一度「淪陷」為示威者的天下。」
為甚麼要以67暴動作為參考視點呢?相比起67年持續多月的行動,昨天由正式衝突到警方清場只有不足十二小時,若以警方以大量人手佈防而示威者靜坐於告士打道為止,則只有五個多小時,實在難以比較。
明報報導示威者只有約一千人,試問一千人又如何可「淪陷」灣仔?還是二千多名警察「淪陷」灣仔呢?是千多名示威者堵塞了交通?還是警方將千多名示威者圍困於告士打道而堵塞了交通?
倘若上文之副題這樣寫道:「香港昨天經歷了最長的警民對恃示威,經歷連日示威的反世貿示威者,在今日會議閉前夕,示威者為阻止世貿會議達生剥奪他們生計的協議,昨天兵分多路企圖突破警方設置的障礙,與警方發生衝突,灣仔區部份地區成為警方最後圍堵示威者的禁區,警方並將整個灣仔區封鎖」
而在內文中,明報繼續以不同方式描繪了這場「騷亂行動」。在第頭版首頁,記者以鬼域形容灣仔一帶,而在第二版,一張清晰的照片,焦點對準一群手持木方的示威者,指向警察,並在文內輔以小標題:「竹枝木棍長矛陣、拍打警頭盔」為題,內文指警方「力抗來犯,力保不失」。
為何只描述示威者以竹枝木棍作武器?而不詳說警方以甚麼來「力抗來犯」?若示威者是暴民,為何只是拍打頭盔?在有線新聞所見,當警員數量與示威者人數相若,或比示威者人數少時,他們會停下來,以手勢告誡警方後退;同時,電視亦見有警員以警棍揮打示威者,但為何卻沒有報導?(不是沒有報導,而是放了在A6版,而其標題是「三路猛攻怒推警車」,其語言是警方為了保護不被推倒才動用警棍?)事實上可以想像警方單靠胡椒噴霧如何可「力保不失」?明報明顯地將警方所用的武力視為正常動作而在報導中隱視了。
A2版有另一特寫,題為:「精於部署 玩殘警察」,文中強調南韓示威者「有備而來」「機動性強」,指示威者「這班曾在南韓與當地防暴警察長期周旋的示威者…..翌日已學懂用保鮮紙包眼,之後使出三步一跪「軟攻」,成功博取港人同情及支持…..在衝擊警方防線時,韓農亦顯得甚有部署」。
一篇以描繪示威者如何突破警方封鎖的文章,將「突破封鎖」放大了,但文中隻字不提他們突破的目的,是為了往會議會場表達不滿;更沒有提他們的不滿非關風月,而是背負欠國家廿多萬的生死邊緣。透過這種錯置,他們變成了只為衝擊警方的投機者,其背負的目的便不見了。而且,這群示威者是精博取同情,以三步一跪作軟攻,再一次,南韓農民以三步一跪表達對天地及農作物尊重的訊息被消音了。
最後,讓我們看看明評的社怎樣說,社評以「治安底線不容踰越 果斷驅散唯一選擇」為題,支持警方的行動,為的是要「保障與會的各國代表安全及會議的繼續召開,這是無可奈何的唯一選擇,是民主社會為維持治安和恢復秩序所必要的」。
一個剝奪生計及生存的會議,為何仍要召開呢?難道明報諸公天真地以為真的會在會議中達成公義的決定嗎?社評以人身安全及秩序為由,支持警方,但連日來的示威,除衝突的雙方外,有那一位香港市民的安全曾被危及呢?有的可能是無辜吸入催淚氣體的路人甲乙兩吧!而強調恢復秩序的潛台詞,就是表示已經失序,但昨天電視所見,示威只集中在與警察接觸點,其他灣仔地區仍安然無恙,明報社評實在有點言過其實了。
對於南韓農民,社評的強調「南韓農民遠道千里而來,按慣例必須作出激烈的演出…..籍以向千里之外的支持者交代,並與會場內的達官貴人爭奪國際傳媒的頭條新聞位置。」筆桿子的力量,除了可報導事件外,明報社評就向我們示範了如何指廌為馬,輕輕數句,就將農民的逼在眉睫,農民如何耗盡積蓄也要表達訴求的行動,寫成向支持者交代,為爭新聞位置的機會主義者。
就是這樣,一場反世貿示威在字裡行間便演化成騷亂,一群示威者變成了投機取巧,挑戰香港警方的暴民;就是這樣,標榜公信第一的同時,明報還給我們塑造了一場「兇悍」農民,破壞香港秩序、警方「恐怕會傷及無辜」,克制而節節後退,最重「被迫採取果斷行動」,成功回復秩序的正義之戰。
今天,我看見的不是灣仔的淪陷,而是明報的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