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御用學者為政府拒行小班教學護航

另文鄭燕祥批評以學術研究及數字誤導公眾的,就是這兩位:

-------------------------------------

一個遺憾 

程介明 

信報財經新聞 2004-12-4

  立法會通過了關於小班教學的動議。我覺得是一個遺憾。

  三周前,在大學裏出席了一個關於小班教學的研討會。余若薇很認真,也在座。當時有幾位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外地對於小班教學的實驗和研究。在聽了許多討論和分析以後,余若薇的反應,是「小班教學比大班教學好,本來是很容易明白的事」。上香港電台「擺事實、講道理」的「自由風」,主持人吳志森開宗明義就申明自己支持小班教學,訴說他的女兒在正規學校大班學習的苦處,在補習處小班教學的好處。打電話進來的聽眾,都是訴說孩子的苦處,都寄希望於小班教學。立法會上的討論,不只一個政黨都拿出家長的調查、校長的調查,都是絕大多數支持小班教學。就這樣,香港的立法會通過了香港的教育制度要逐步從小學到中學實現小班教學。

簡化問題鎖定方向

  現在,香港就是這樣決定教育政策的!就是這樣,把香港教育的發展方向,鎖定在班的規模上面;也把未來香港教育的發展注意力和資源,鎖定在減小班的人數。

  現在甚囂塵上的邏輯是:小班總比大班好;把班變小是目前最明顯的可行的改善教學的方法;因為出生率下降,大班變小,不必動用太多資源。這對於群眾來說,是有利無害的變動,有什麼理由不支持?不需要細緻的效益分析,不需要多方案的科學比較,也不需要經濟上的成本推敲。對於香港來說,這些都是天方夜譚。

  因此,不只一個朋友勸我,「算了!何必以卵擊石?」

  我的問題很簡單。減少班的人數,學生的學習就會好起來?但是我的專業良心不允許作一個「是」與「非」的簡單結論。我們教過書的人,都清楚知道:教得好的,大班小班都可以揮灑自如,學生同樣可以活潑生動、學得愉快有效;教得差的,大班小班一樣可以弄得死氣沉沉、學生既學不到東西,也非常苦惱。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也許有些教師因為小班而教得好些,但是卻無法得出結論:班愈小愈好。反正學生學得好不好,有很多很多因素,不能捂住良心說只有班的大小,是首要關注的因素。現在的情形,是每個人都逼著要黑白分明表示贊成,不然就是反對。

  其實,我從來沒有一般地反對小班(於是引來批評:「為什麼說不反對,但是又不贊成?」竟有這樣的邏輯!)有些情況,比如說特殊需要兒童特別多的地方,也許等不得什麼「逐步推廣」,馬上要縮小班額,甚至縮到比現在提出的二十六人更小的班額。但是即使這樣的學校,也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現在最需要的也許是教師減少教節,也許是需要增加助教,也許是多一點圖書硬件資源,也許是要增設心理師,等等。憑什麼設定縮小班額是首要的方向?要知道,縮小班額的方向一旦落實,其他方面的發展將會受到排擠。

  有人說:我們不可以又要小班,又要其他嗎?這樣的話,普通老百姓可以隨便說說,身繫全港大局的人,可以這樣說嗎?香港人現在是資源無窮嗎?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替下一代作了最好的抉擇嗎?

未有一致結論

  其實,近年英國的首相、美國的總統,都拿小班作為政綱之一。在小班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一直難以確定對於學生學習是否真正有利,因此才引起幾個大規模的調查。這些調查的結果,對於小班的效益,沒有一致的結論,但是幾乎一致的發現,就是無法把班額問題割裂開來,單純地量度小班的效益。這本來也是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的認識,不過通過嚴格的研究,加以證實。中大侯傑泰作過一個計算,即使是發現小班有效的研究,其效益也只是六十九分與七十二分之間的差別,不可期望太高。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大家花了如此的功夫去辯論,大家都是有識之士,為什麼不聽一聽?為什麼不想一想?提出這樣意見的學者,難道都是為了反對小班嗎?難道是有些人說的,為政府護航?

  現在立法會通過了議案,小班問題算不算有了定案?還要不要試驗?還要不要研究?小班是有效還是無效,是科學的研究說了算,還是立法會的表決說了算?是不是因為立法會通過了,小班就變得有效了?

  在電台聽到家長在電話中對現狀的宣洩,我心潮共鳴;但是當他們把希望幾乎全部投放到小班上面,我心如刀割。因為我明明知道,這是不會實現的承諾。但是,為了爭取小班,有些朋友有時候就顧不得這些,反而希望群眾的情緒更高漲一些。我不敢說有人在騙人,但是我敢說是有人被騙了,而且可以是非常有知識的人。在這種時候,我們這些背著知識使命的人,應該怎麼辦?是噤若寒蟬,明哲保身?還是隨波逐流,跟著嚷嚷?

時間「巧合」

  現在立法會既然通過了,不妨有人分析一下:為什麼小班問題不前不後,剛好在縮班問題冒現的時候,忽然上升成為一個討論主題?為什麼目前小班問題提出最積極的,恰恰是學生人口下降最先出現的地區?不是有校長說:採用了小班,學生多的學校可以分一點出來給不夠學生的學校嗎?在學生人口下降而學校人心惶惶的時候,對於小班的考慮,是學校的存亡為主,還是學生學習為主?

  為什麼我們不坦率地告訴公眾,小班的政策,也能救回一些學校,也會挽回一些教師的教席?公眾知道了,也許會對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對教育界有多一份同情和支持。不是說香港追求的是透明和開放嗎?

--------------------------------
小班教學誤作良方 
侯傑泰  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主任
明報 2004-12-21

既然小班比大班更有助學習,那麼各地頗多教育及經濟學者,為何如此反對小班教學?

縱觀各地,教師團體是小班的最積極支持者。其他改革如教師基準試、學券制、改組校董會等,都會引來學校、校董等利益團體的反對,但小班除了付鈔者外,沒有「受害者」、「反對小班聯盟」,社會容易找到共識,是「政治正確」的建議,政黨也急於表態支持。這也解釋為何在頗多經濟較好地區,雖然學術界不斷反對,但在家長及政黨的支持下,也可獲得通過。

近日有評論,指出家長極支持小班,但調查卻沒問家長會否願意擱置其他教育改革以實踐小班。最少我們應該告訴家長小班的龐大經費,以及其他改善教育的選擇。若有人問我搬到半山別墅住好不好,我當然說好,但若這會影響我供子女上大學,我的回應自然絕對不同。

研究顯示很多我們期待在小班應有的好處,如教師會改變教學方法,更照顧個別學生等,在實行小班後均沒有出現。對付鈔者,當然感到貨不對辨;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小班不是一個有效槓桿改善教育的方法。

「小班」是燕窩,全港學生都吃燕窩當然好,但若果各國研究展示燕窩效果甚微,那麼是不是應該考慮,將資源投放在其他更有效的改革?

小班效果甚微

究竟小班支持者所引用的研究,展示小班有多大的好處呢?我們嘗試用具體實例去說明:一、假設一對孿生兄弟,大孖在大班考得60分,小孖在小班只會得63分,有3分得益。公眾誤以為小班會升至七八十分,是一廂情願的美麗誤會。二、若以高度作比喻,假設小班能提高身高,而大班學生平均身高5呎,小班學生只是5呎半吋。

香港在初中的中英語文科實行小班(20人)輔導教學,已有十多年。研究顯示效果成疑。小班會否提高學習興趣、增加師生互動等?這看似有可能,不過若果學生興趣確實增加、教師真的進行更多個別輔導,最終學生成績應該有進步。但長期追蹤學生多年發展的研究,顯示學生成績仍只得上述那麼小,甚至更小的進步。部分針對課室內師生互動或學生興趣類的研究,同樣顯示小班效果不高。

我的觀察是香港教師備課的質素甚低,改簿工作量大。中國父母總是希望功課多、教師勤改。那麼我們希望教師由每周30節減至17節,還是希望每班由30人減至17人更好?

要處理日多的破碎家庭小孩,減少每班人數,還是要更多社工、教育心理學家,作個別輔導更為有效?小班是次佳選擇。

美國在90年代中已有過半數教師持有碩士學位。我想香港教師中碩士人數不到人家四分一。拖疲乏腳步低質素的教師教小班好?還是高質素、精神一點、備課充足的教師教大班更好?研究支持選擇後者。

我們當然明白減少每班人數,會減低改簿量,也可能增多一點點的師生接觸,但研究顯示,這些間接的手段不及其他方法有效。

教育經濟學者等發現一般改革方法平均較小班高一倍。而教師培訓、提高及吸引更優秀的教師參與教育(如提高工資),更有數倍於小班的回報,但這些更好方法的經費遠低於小班。

我們聽見的是個別見證大會式描述小班如何神效,但大規模的小班計劃,從來沒有這樣的效果。未經驗證的個別事例,並有其他研究質疑其成效下,是否應該用於制定政策的基礎?

美國加州在1986年經濟蓬勃,但學生成績卻較其他州份為差,所以立例推行小班,結果慘不忍睹,為其他州份引以為戒。近年加州經濟走下坡,家長看不見小班的小孩成績有何進步,稅卻加了不少,怨言更多。世界各地推行小班都是經濟較好,但學生表現欠佳的時候,香港現在推行,時間合適嗎?

若果香港最終要施行小班。我們應知道研究顯示,除非課室減至十多至二十人,否則教師教法依然不改,這就等於大堂坐200人,還是300人,演講方法不會改,教師培訓也是徒然。現在政黨所要求的25人一班,是中班,連上文所說的「考試改善三分」,也見不到,是泥牛入海。

與其每人一茶匙燕窩,不如找身體孱弱者,一大湯匙進補才有用,研究顯示小班對弱勢社群學生的幫助較大。希望大家目標定在補底20人以下一班。

教師應減堂 提高備課質素

雖然小班支持者希望在小班研究,選取包括中學及甚至高能力的學生,但其實研究顯示,小班的效果在初小及對弱勢社群學生效果最大。作為小班教學研究督導委員會委員,我除給予研究上專業意見外,亦曾個人建議研究試點應針對初小、弱勢社群學生,並用十多人的小班,而非政黨建議的中班,目的是要從學術角度,盡量彰顯小班的效果,但竟被質疑角色衝突,只感到無奈。批評政府未能容納社會不同聲音的黨派,是否應更具胸懷去考慮不同的意見?

家長的選擇明智嗎?家長總是希望課室內人數較少,電腦則愈多愈好。但卻較難判別教師是否專業,備課是否充足。他們不知道教師質素,可以影響學生進度相差整整一學年。硬件及設備容易看得見,但不易見的教師質素更為重要。

縮班省下的經費,應考慮用於減堂、教師帶薪進修、增加專業輔導員、協助近年大量融合於一般學校,但需要特殊照顧(如自閉、智障)的學童等。資源永遠有限,既小班又減堂不符現實。一些地方的圖書館擴展因推行小班被迫叫停,已有先例。

作為教育研究的學者,我們重機會成本,所以不願意看見因小班不影響個別團體的利益,而被誤作良方。我們希望錢用於更有效的方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