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港性系統評估推行,把9年基礎教育平均分為三個階段,而以每一階段的最後一個學年(即小三、小六,及中三)來加以考量。時至今日,全港性系統評估仍在全港的1千多間中小學內繼續進行。科目方面,系統評估針對的是傳統以來的所謂三個主要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而評估標準則是以學生的基本能力為主。何為基本能力?不論中文,還是英文,只要是語文科目,仍一貫以聽、讀、寫、講四方面為主。毫無疑問,聽、讀、寫、講是對語文掌握的四個重要面向,可是筆者今天整理著學生作文的時候,納悶倘若緊緊守著傳統以來的這四個面向,會否如同自劃屏障,顧此失彼,多少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元素呢?
在「寫」方面,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三隻小豬〉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然而,在一次平日的中文課裡,要小三學生們都寫一篇〈「三隻小豬」故事改寫〉的作文,他們會寫出些甚麼呢?這樣的一個寫作訓練,除了著重個別的表達能力、行文筆力、詞語運用能力、標點掌握、個別文章的整體表現外,基本能力評估似乎對整個小三的思想教育,未能得到高度的注視。要是系統評估本身己經重視思想教育,亦肯定未能真的把思想教育的重點,加以提高起來……〈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終於改寫好了,學校選出了13篇優秀佳作,而另外亦有3篇小六〈跟弟弟吵架後〉的作品,前後一共16篇小文章,筆者發現情況如下:
「牢牢」傳統觀念
安徒生童話故事述及三隻小豬的故事,其傳統的教育意義在於要學生既明白好逸惡勞的不該,又能明白兄弟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改寫故事裡面,部分作品人物增添了媽媽爸爸,而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圍繞著傳統的角色,舉例如:豬媽媽煮食,豬爸爸下班回來。即使沒有明顯的角色行為,豬媽媽的出現也像一個指導者的角色,例如要三隻小豬做一些家務或者瑣碎的事情等等,而除了1個學生文中不太明顯外,其餘全部作品在描寫最聰明的三豬的時候,都會以尊重和幫助兄長的段橋為結束。正面來說,這是初小教育的成功,學生既能明白尊重雙親、兄長的重要,又能清楚知道傳統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定位。可是,這樣的傳統觀念有時候未免太牢了。在最優秀的13篇文章裡,連1篇可以突破傳統框框的文章都似乎不見。其實,為什麼豬媽媽一定要煮飯?豬爸爸一定要上班?又為什麼兄弟和睦的出發點,不可以有傳統道德觀念以外的原因呢?筆者好奇他們有沒有深思過當中的問題。由於安徒生的童話多少存在著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都「深化」了這種價值觀念,不過,觀念雖然有它正面的價值,但是創作時候如能打破框框,突破既有觀念,筆者認為將會更有意思。
〈跟弟弟吵架後〉是小六作品,而值得一提的是3篇裡,有2篇媽媽當了裁判角色,爸爸當了1篇,但是裁判的理據與因由並未陳述,似乎暗暗可見「父母永遠是對的」這種「父母之名」大於一切的傳統觀念存在。這也可見傳統框框的存在。
自我心重
〈「三隻小豬」故事改寫〉是小三的作品,而〈跟弟弟吵架後〉則是小六的作品,亦即是第二階段系統評估的時候。當然筆者所說的這些文章都是平日的文章,而非當作評估之用。學生的思想發展來到小六的時候,又或許是文章題目所限,其「自我心重」的情況彰顯得很厲害。這三篇作品裡面,其中1篇開宗明義寫出跟弟弟吵架的原因:「為的都是他的一些不當行為及無理或不禮貎的舉動和要求」,而所謂的無理,按學生的表述是「『上網抄功課!』我問他為什麼不在學校抄好,他竟然惡言相對,說:『你不用管我!』」。姑勿論「上網抄功課」是在學校抄,還是在家裡抄,「抄襲」這種行為本身已經不對,而事情到了最後,弟弟向哥哥道歉,而學生則表示「經過那件事,弟弟就乖了很多(最少會聽我的話),再沒有以前那麼頑皮和霸道了」,自我心重的情況就因此看得更明顯了。「乖」的最基本原因竟是聽哥哥話,這既是傳統觀念重倫理,而忽略理性思考的現象,也是學生自我彰顯的地方。再者,通篇文章以第一身來書寫並沒有問題,可是皆以自我出發來看待事情,就忽略了「同理心」的關注。為什麼弟弟在文章中,一句聲音都沒有?他的行為不該,但是會否有其他原因存在?學生在文中沒有說過。另一篇文章情況相若,吵架原因是弟弟無理取鬧,並畫花了哥哥的工作紙,而最後「我對弟弟說了很多道理」,以「曉以大義」式來結束。學生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若能兼顧別人與自己,或以及更多人的看法,筆者以為將會更加有益,有助以個性趨於圓融與包容一面的發展,或者,更能啟發思考。
未能大刀闊斧
〈三隻小豬〉改寫固然是改寫故事,應存在既有的元素,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都清一式與原著無大不同,這卻是對改寫創作的一種可悲現象。要求改寫,學生若要全盤忠於原著是不合要求的,但是學生在嘗試改寫的時候,卻最常見到的一種辦法是「置換法」。「置換法」即是把角色名字改寫、動物種類改變等等,舉例如「狼」改為「老虎」。這樣的純粹置換,徒具物件上的轉變,意義上並不見得跟原著有甚麼不同。另一種改寫方法則是「加插元素」,如前所述多了爸爸媽媽等等,他們的出現大多在故事開初或結束,對整個故事發展並沒有起到任何重要的作用。這都可見學生們創意上的不足,咎其原因跟其多元化思想教育不足有關。小六作品講與弟弟吵架,同樣多以傳統的寫作方法,講述由「鬧」到「和」的過程發展,同樣可說是沒有太多的驚喜。
香港今日的青年以至新一輩的少年,縱使中文寫作能力不好,未能寫就通順的文章,遭坊間人士一度普遍的責難,但是比寫作能力不好的更明顯事情是學生普遍文章當中的思想,都有顯著的「桎梏」情況。所謂「桎梏」,指的是他們的文章思想裡,創意性甚低、天馬行空式的發揮很少、幽默感更殊甚少見。香港學生的創作能力普遍低下,以致培育出來的香港作家,不但量少,而且不及中台兩地,這曾一度被指與本港傳統教育的施政有關,或許的確有它自身的背後原因。
筆者認為今日香港教育對語文能力的著重固然重要,可是對思想教育不但不應忽視,反而理應加以注視,好好檢討,大大提高起來。說得嚴重一點,於學校「樹人」的觀念底下,學生將會成為社會中怎樣的一份子,思想教育似比著重能力的教育,有更重要和更決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