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
做過快餐店、酒樓老闆的Bon,數年前結束香港生意本想移民紐西蘭,未能適應下回流香港。回來後不是做回老本行,而是投身毫不熟識的行業 – 自辦食物回收機構。
由食肆轉到食物回收,變化如此大,全因過去見盡太多食物浪費:食客的眼闊肚窄,令食物餵飽的不是胃,而是廚房裡的垃圾桶。於是回到香港便跟親人、朋友、舊同事甚至跑友從長計議,終究誕生了這隻珍惜食物的「環保熊貓」。問及做食肆或是食物回收較難? Bon不加思索回答:「做食物回收辛苦好多! 做生意起碼都叫做搵到錢,而家完全係貼錢做。」這隻「熊貓」不似得安安佳佳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只能自力更新,靠Bon的「私己錢」,以及義工的慷慨解囊支撐了足足兩年。但,下一年呢?
Bon跟義工團隊一行只有15人,分別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均有正職在身,但亦儘量每星期抽一至兩晚幫忙收集食物,最令筆者感動的,是太太、一歲大的女兒,連同「外母大人」也一併出動! 投入這份不賺反蝕的工作,太太全無怨言,更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
訪問當天,筆者跟隨Bon及義工到尖東某酒店收集婚宴剩食。近年市民珍惜食物意識加強,食物捐贈由商企蔓延至個人層面,特別是被視為「廚餘重災區」的飲宴反應更為熱烈,每個月均會有4-5場的婚宴捐贈查詢。根據本會過去調查,每圍酒席產生3.8公斤廚餘計算,一年200-250萬圍席已產生約7,600至9500噸的廚餘,當中包括多碟原封不動的飯麵、糖水、美點雙輝等等。食物回收機構接收食物雖是解決廚餘問題的其中方案,但要花費如此多人力物力拯救食物,倒不如由主人家從源頭著手減少浪費,刪減一至兩道菜式,或由客人打包食物更為直接。
Bon亦坦言常處於「有得收」及「冇得收」的兩難位置。站在幫助基層的角度,食物捐贈能為他們解燃眉之急;但另邊廂,這一盒盒的粉麵飯是過度生產下的副產品,若未能從根本改變現時的文化或生產模式,這些老問題只會依舊存在。
說回當天的回收情況,筆者並非第一次參與食物回收的工作,但這一次真的令我「大開眼界」,令我驚訝的不是當晚剩食量之多,而是酒店方面的那「極差劣」及「極不合作」的態度。Bon及幾位義工在大堂等候期間,已有兩位保安先後詢問我們的目的,其中一位得知我們收集食物後竟要求我們完成後「從後門走」,這種絕不友善的態度已令義工們極為反感,緊接而來的情況更令我們意想不到: 酒店員工竟將所有食物倒進「膠袋」,對方更理直氣壯表示:「你地做環保架嘛,要浪費咁多盒我都無辦法!」將心比己,試問該位職員收到以此方式捐贈的食物,會覺得自己備受尊重嗎? 最後更延誤了整個收集過程,令部份已入睡的露宿者未能受惠。所以捐贈新人即使有心進行捐贈,亦需要有食肆方面的配合,才可令過程更順暢,義工亦無需受此啖「怨屈氣」。
即使遇上令人為之氣結的情況,Bon及義工們亦異口同聲表示不會氣餒,因為受惠者的一個笑容、一句多謝已令他們深感滿足,其中一位義工Jenny億述最難忘的是令老婆婆人生初嚐第一口由高級西餅店捐贈的賣剩蛋糕,一邊吃一邊不停點頭說「好味好味,多謝多謝!」;另一位義工KC在派食物時,遇上受惠者劈頭第一句便說:「又係你地呀? 上次啲野都唔好食既!」但隨即又攤大手板道:「俾多盒黎啦!」咀裡說不,身體卻有趣地誠實;亦是這些「Touching moment」令大家堅持信念,為做對的事而繼續努力。
未來的發展大計呢? Bon堅持珍惜食物應從小培養,未來將會集中在幼稚園及學校宣揚有關訊息,所以機構亦特別配以「環保熊貓」的名字引起小朋友興趣。但要做到回收、教育一應俱全,以現時的人手及資源絕對不足,所以Bon約半年前申請政府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希望支持現時的回收及將來的教育工作。
其實資金及人手往往是現時食物回收機構長期面對的困難,早前有機構曾表示嘗試申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進行食物回收工作,最後卻失敗而回。而地球之友於十月促請政府透過基金對有關回收機構提供實質支援,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亦迅速回應,指上述基金歡迎回收機構申請。對此消息,我們都感到鼓舞,因為至少可以解決食物回收機構的一些燃眉之急;然而,本會期望局方提供短期基金之餘,亦可參考現時支援「食物銀行」的方式向「食物回收機構」提供長期資助,作為長遠減少廚餘及幫助基層的其中一大方向。
希望這個消息真的能令各回收機構舒一口氣,否則這隻「熊貓」也許只能渡過兩歲生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