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呢本書,可以讓大家對最新的國際政治和外交手腕增加認知吧
【95年8月誠品選書】力量的面貌不限一端,柔性力量也絕非軟弱,它是力量的一種形式,若是未將之納入國家政策,將會是很嚴重的錯誤。在《勢必領導》中率先提出「柔性國力」概念、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奈伊,以美伊戰爭為背景,再次闡述柔性力量之大用。他認為贏得和平要比打勝仗難得多,而柔性國力便是贏得和平不可或缺的關鍵。全書廣泛使用民調與歷史研究佐證觀點,除了探索柔性國力的意涵、限制方法,也加入作者對國際政治局勢改變的觀察,以及柔性國力為何比以往都來得重要的原因。作者一再指出國際間的紛爭不可能單靠軍事力量解決,而應該以剛柔並濟之勢面對挑戰。書中分析了透過外交行使柔性國力可能遇到的問題,從務實面提出柔性國力的諸多對策,對美伊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亦多所質疑。Top內容簡介◎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深度導讀
◎胡忠信、唐湘龍、陳文茜、楊照、趙少康 柔性全力推薦
◎台灣《商業周刊》976期精選書摘
「柔性國力」一詞正是作者約瑟夫.奈伊在十幾年前率先提出來的,近幾年來廣被各界運用,甚至造成話題。
「柔性國力」是一種懷柔招安、近悅遠服的能力,而不是強壓人低頭或用錢收買來達到自身所要的目的。一國的文化、政治理想及政策,如果能被人所喜愛及接受,柔性力量於是能發揮功效。柔性國力所擁有的影響力,其實遠勝於傳統強勢政治的軍事威脅。
本書反映伊拉克戰爭之前、戰爭期間及戰後緊張的國際關係。贏得和平要比打勝仗要難得多,而柔性國力是贏得和平不可或缺的關鍵。
「柔性國力」這個觀念其實咱們並不陌生,在我們老祖宗儒家思想裡強調以德服人的「王道」政策,就是現今大家談的「柔性國力」、「柔性權力」。相對於此的則是發動軍事掠奪的「霸道」政策。「柔性權力」這個觀念運用在職場、人際關係及公司經營上也很管用,例如:就出版業而言,花錢獲得的影響力就是hard power,擅用公關不花錢的就是soft power。
■作者簡介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羅德獎學金,赴牛津深造,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曾在2001年7月訪台,晉見當時的總統與副總統,另應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基金會邀請,以「全球化與其不滿者」(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為題,發表公開演講。著有: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 (5th edition),The Power Game: A Washington Novel.
■譯者簡介
吳家恆
政治大學法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曾任出版社、雜誌社書籍編輯、文稿編輯、研究編輯、主編。合譯有《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領導力》等書。
方祖芳
英國諾桑比亞大學企管學士,外交人員講習所傳譯班結業。目前專事翻譯,譯作有《偏執的天才》(時報出版)與 Discovery頻道、 HBO等近百部影片。
■本書目錄
導讀 從「柔性國力」到「寧靜權力」 南方朔
前言 剛柔並濟,善用「柔性權力」
第1章 權力本質正在改變
幾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屢次改寫了權力的定義。只重視軍事設施,迷信武力的傳統思維在 一個立體三維的賽局中已經落伍。要在任何賽局求勝,必須先看清楚所處的情勢脈絡,尋找並發展 自身的柔性權力基礎。
第2章 美國柔性權力的來源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傑出的經濟表現帶來財富,提高了美國的聲譽,累積了豐厚的柔性 權力資源,透過影視、藝術、精緻文化、通俗文化、體育活動等管道媒介展現出來,塑造了一個 幾乎是以美國價值為內涵的全球化現象。
第3章 其他國家或組織的柔性權力
每個國家、組織都擁有柔性權力或是可轉化為柔性權力的資源,但是各自的文化、呈現方式、預期 目標都不相同。因此,大至國家、小至個人,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價值與目標,找出適合自己且 最有效的柔性權力資源。
第4章 柔性國力的運用
運用剛性權力,雖然有時能收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成本高、風險高,而且難善後。相較之下,柔 性權力雖然資源零散,運用費時,但是更為全面,效果更為深遠,本章有系統分析各種運用柔性權 力的管道。
第5章 柔性國力與美國外交政策
外交講究的是剛柔權力並濟,除了透過威脅利誘達成自身短期的戰術目 標之外,更要透過文化宣傳,長期影響、塑造他人的價值觀,降低猜疑,建立區域安全,進而在 環保、醫療等全球性議題上,扮演積極的角色。
《柔性權力》內文試閱:第1章 權力的變化本質
第1章 權力的變化本質
引言
幾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
屢次改寫了權力的定義。只重視軍事設施,
迷信武力的傳統思維在一個立體三維的賽局中已經落伍。
要在任何賽局求勝,必須先看清楚所處的情勢脈絡,
尋找並發展自身的柔性權力基礎。
權力跟天氣一樣,大家都靠它,大家也都在談論它,但卻很少有人了解它。農夫和氣象學家想要預測風雲變化,政治領袖及分析家也要去描繪並預測權力關係的變化。權力也很像愛情,體驗容易,但卻說不清楚它是何物。字典告訴我們,權力是「做事的能力」。在這最普遍的層次上,權力意指「得到所欲結果之能力」。字典裡也說,權力意指擁有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所以,說得更具體些,權力就是「影響他人行為得其所欲結果之能力」。然而,有好些辦法都可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可以用威脅恫嚇,可以用利誘,或者吸引招納,讓他們欲你之所欲。
有些人把權力想得很狹隘,以為就只是命令、威逼。別人不願做的事,你偏要他做,這時就嚐到權力的滋味。你說跳,他們就跳,這看起來似乎是測試權力的簡單法子,但事情沒那麼單純。假如你命令的對象是像我那幾個孫女一樣,本來就愛跳來跳去呢?要是我們從別人行為的改變來衡量權力的話,必須先明白他們的喜好,否則我們可能會像公雞一樣,還以為是自己把太陽叫起來的。而環境脈絡一旦改變,權力也可能跟著煙消雲散。操場上欺負其他孩子的小惡霸,喝令別人「跳」,一旦上課鈴響回教室,他就沒權力了。殘酷的專制君主固然可以禁錮、處決異議份子以宣示權力,但異議份子如果一心求死殉道,那麼暴君的權力也無從施展。權力總是依環境脈絡中的關係而定。
若是不用號令強逼的話,別人會如何行事實在很難事前預知。而且,我們還會看到,有時無須我們開口號令,只要透過影響其行為,便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假如你相信我的目標正當合理,我說不定連威脅利誘也不用,就能說服你替我效力。不必動用太多有形的權力,也是有可能得到許多我們想見到的結果。比方說,虔誠的天主教徒之所以遵守教宗對死刑的訓誨,並不是因為怕自己被逐出教會,而是因為他們尊崇教宗的道德權威。或者,某些激進的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之所以受賓拉登所吸引,支持他的行動,也不是出於威脅利誘,而是他們相信賓拉登的目標合理正當。
目光只放在眼前現實的政治人物和一般大眾常常以為這些行為和動機的問題太過複雜,所以他們轉而採取權力的第二個定義,認為權力就是「擁有影響結果的能力或資源」。因此,他們以為一國若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經濟強盛、兵力雄厚、社會穩定,就表示它是強國。這個定義的好處在於它讓權力看起來更具體、可量化、更可預測。不過這個定義也有些問題。權力要是和造就權力的資源劃上等號,那麼我們可能有時候就會碰到矛盾:最有權力的人並非總能事事如願,得到他想要的。
錢可以取代,但權力資源卻不能。在一場賽局中贏得的,說不定在另一場賽局完全派不上用場。如果你打的是橋牌,那麼拿了一手同花順也沒用;就算玩的是二十一點,若是牌藝不精,一手好牌還是照輸不誤。權力資源在手,並不保證就此稱心如意,舉例來說,從資源的角度來看,美國比越南要強得太多,可是美國打輸了越戰;二○○一年,美國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但仍阻止不了九一一事件的發生。
將資源轉為力量,以得到所要的結果,這需要周密的策略和巧妙的領導力。然而,策略往往有百密一疏的地方,而領導者也經常誤判符 ——一九四一年的日本和德國或是一九九○年的海珊就是眼前的明證。在任何賽局若想求勝,想辦法找出好牌在誰手上總是有幫助的,而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也很重要。在某個特殊情境脈絡之下,什麼樣的資源才是最好的權力行為基礎?在工業時代來臨之前,石油並不是受人青睞的權力資源,而鈾也是到了核子時代才變得舉足輕重。早年,國際權力資源可能比較容易評估,在國際政治中,要知道誰是強權,傳統的評估方式就是靠「戰爭實力」。然而,經過了幾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實力的來源也迭有變更。比方說,十八世紀歐洲,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權力資源,收稅要數人頭,招兵買馬也要靠人手。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普魯士在維也納會議向戰勝諸國明確提出一項重建普魯士的計畫,把法國的領土和人口割給普魯士,不讓法國獨大以維持歐洲的均勢。在民族主義還沒領風騷的時代,割給普魯士的領土,居民不會講德語沒有關係,但是不到半世紀的光景,民族主義風起雲湧,而一八七○年德國併吞了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及洛林,卻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之一,併吞來的領地非但不是資產,反倒在民族主義興起的年代成了負債。所以在判斷誰手上握有王牌之前,先弄清楚在玩什麼遊戲,也要了解牌的價值可能會改變。
舉個例子來說,在這個資訊時代的權力資源分配,在不同的議題上差異極大。很多人說美國是「單極」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但背後的脈絡遠比表面所見要複雜得多。世界政治已經成了一個有如立體三維的棋戲,只有會水平、垂直移動的人才可能是贏家。棋盤的上層是傳統上各國的軍事議題,在這方面,美國的軍事勢力遍佈全球,放眼全球,的確是唯一的超級強國,用傳統方式所說單極體系或霸權的角度是說得通的。然而,在棋盤中層的經濟議題,權力的分配卻是多極的。美國在貿易、反托拉斯或金融規章等諸多議題上,要是沒有歐盟、日本、中國等國的同意,是不可能樣樣順心如意的,所以在這方面稱美國為霸權實在沒什麼道理。棋盤的下層是跨國議題,如恐怖主義、國際犯罪、氣候變遷和傳染病蔓延等,權力分散,而且在國家和非國家行為動者彼此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把這稱為單極世界或美帝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雖然左右兩派都這麼宣傳著。這組議題如今已納入全球大策略之中,但許多政治領袖還是只重視棋盤最上層的軍事設施和用武力來解決的傳統思維。他們誤以為有這些必要條件就已經夠了,他們玩的是一個三維遊戲,但心裡只有一維而已。長遠來看,必輸無疑,因為想在下層的跨國議題有所斬獲,往往需要運用柔性權力。
柔性權力
大家很清楚剛性權力是什麼。我們知道軍事和經濟力量常能讓別人改變立場,剛性權力可以建立在誘惑「胡蘿蔔」或威脅「棍棒」之上,但有時候無須威脅利誘,也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種迂迴的方式有時稱之為「權力的第二面」。一個國家或許可以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得到想要的結果,因為其他國家羨慕其價值觀而想效法,渴望其富足開放而想追隨。以此觀之,不是光會動輒舞刀弄槍或是經濟制裁伺候就夠了,設定議題以吸引別的國家也很重要。這種讓他人欲己之所欲的柔性權力,意在懷柔,而非威逼。(原註1)
柔性權力植基於塑造他人喜好的能力之上。就在人與人之間的層次上,吸引力和魅惑的力量,我們心知肚明。在男女關係或婚姻中,不是說身材比較高大,就一定得聽誰的話,權力要靠吸引力的神祕作用。在商場上,精明的主管知道領導不僅靠發號施令,也包含以身作則,並吸引別人去照你的意思做事。光靠命令難以推動龐大的組織,還得讓別人認同你的價值觀才行。同理,現在推行的社區治安維持靠的是把警察變成好厝邊,居民才願意協助他們達成彼此的目標。
政治領袖向來明白,權力來自魅力。假如能讓你心悅誠服,做我所希望的事,就不必動用紅蘿蔔或棍棒。獨裁國家的領袖可以用脅迫威嚇、嚴刑峻法,而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則更是要軟硬兼施。柔性力量是民主政治的家常便飯。讓人偏愛的能力往往與看不見的長處有關,如性格、文化、政治價值與制度有號召力,以及政策合理正當,具有道德權威。如果領袖所代表的是讓他人心甘情願追隨的價值,領導的代價自然小了很多。
柔性權力不同於影響力,因為影響力也能建立在威脅利誘的剛性權力之上。柔性權力不只是說服力,也不只是以理服人的能力,雖然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柔性權力也是吸引別人的能力,而吸引力往往能讓別人順從。簡單地說,從行為面來看,柔性權力是一種吸引力;從資源的角度來說,柔性權力的資源就是製造吸引力的資產。某一項資產是不是能製造吸引力的柔性權力資源,只要透過民意調查或是詢問焦點團體(focus group)即可。而這個吸引力能不能產生所要的政策結果,則必須視個別狀況來判定。吸引力並不見得能決定別人的喜好,但是把權力視為資源也並不等同於從結果來衡量權力,兩者之間的差距存在於各種形式的權力之中,並非唯獨柔性權力才有這種情形。法國在一九四○年淪陷之前,英、法擁有的坦克比德國還多,但由這項軍事優勢無法正確預測戰役的結果。
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之間有何差別,這裡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不妨就是去想一想有多少不同的方式可以獲得到所要的結果。你可以命令我改變我的喜好,用武力威脅或經濟制裁來得到你想要的目的。但你也可以運用經濟力量或給我錢,勸誘我去做你想要的事情,或者是透過設定議題的方式,讓我的奢望看似不切實際而限制了我的喜好。你也可以訴諸彼此關係之中我對你的好感、愛或責任感,訴諸你我共通的價值觀,為共同秉持的價值、共同追求的目標有所貢獻。如果說我是在沒有明顯的威脅或利益交換之下,被說服去支持你的目標——簡言之,如果我的行為是由可察知但又無形的好感所決定——那麼柔性權力就發揮作用了。柔性權力用的是另一種不同的貨幣(不是武力,也不是金錢)來促成合作——受共通的價值、責任感所吸引,願意為成就這些價值而努力。這跟亞當斯密的看法很像,人在自由市場中做決定的時候,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左右,而我們在理念的市場上做決定的時候,則往往受柔性力量所影響——這是一種無形的好感,說服我們支持別人的目標,用不著威脅,也不用花錢買通。
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之間密切關連,因為兩者都是藉著影響他人行為來達成目的的能力。其間的差別在於行為的本質和資源的有形無形。強制力——也就是改變他人行為的能力——可以建立在威嚇或誘惑之上。同化力——也就是型塑他人想望的能力——則是可以根植於對文化、價值的好感,或是左右政治選擇議題的能力,使他人因為自己的某些喜好看似不切實際而無法將之表達出來。而在強制與同化之間的行為類型很廣,從威嚇、經濟誘惑、議題設定到純粹的好感都有。柔性力量的資源和行為光譜上同化那一端比較有關,而剛性權力的資源則與強制行為有關。不過,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完整,比如說,有些國家有時會因為某些國家看似堅不可摧而自甘聽命於這些國家,有時候會用強制力來建立制度,這些制度後來也得到認同。強大的經濟不僅可做為經濟制裁及收買的手段,也可以是博取好感的來源。不過,整體來說,行為類型和特定資源之間的關連相當強,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一目了然的表格,來說明剛性權力和柔性權力的資源(原註2)。
在國際政治上,產生柔性權力的資源大部分來自某個組織或國家在文化中展現的價值,行事風格及政策所立的榜樣,以及處理對外關係的方式。政府有時會覺得柔性權力難以駕馭、不好運用,但這對柔性權力的重要性絲毫無損。有一位法國前外交部長曾表示,美國很強大,因為他們「善於透過電影和電視將影像放送至全球,激發別人的夢想和慾望,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絡繹不絕前往美國完成學業。柔性力量確實存在,而且舉足輕重,即使是英國現實主義者卡爾(E.H. Carr)也在一九三九年將國際力量分成三類:軍事、經濟、左右意見的力量。那些否定柔性權力重要性的人,就跟那些不了解勸誘力量的人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