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In Time》到資本主義

從《In Time》到資本主義

從《In Time》到資本主義

筆按:《In Time》,港譯《潛逃時空》,拍攝於2011年。故事背境設定為未來世界,科學家成功將人類基因改變,人類當踏進25歲時便會停止老化,永遠停留在25歲的年紀、體力、身體機能等。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社會關係、商品交易、經濟活動,都化約為「時間」。每個人身上都有倒數,要延續生命,就必需要賺取時間以換取繼續生存的權利。

故事由始至終都在環繞一個問題:「時間如何分配?」

這影片中段就已經交待了整套片子的中心思想。片中的神秘人Henry Hamilton擁有一個世紀以上的生命時間,卻厭世不想生存。Henry對主角Will道出:「這個世界其實資源充足,絕對能夠養活世界上所有的人。為何窮人注定要死亡,而富人就注定可以生存?」Henry厭世不想生存,遂將一個世紀以上的生命時間全數送給Will,希望他可以好好善用「時間」。

故事概覽:
整個故事圍繞幾個人,而這幾個人又代表著不同的性格。主角Will代表著底層抗爭者(帶有少少英雄形象);女主角Sylvia代表著良心中產階級;時間管理者Raymond代表著現有制度的捍衛者;時間偷竊集團首領代表著不影響現有制度下的食利者;女主角父親Philippe就代表著現有制度的贏家──大資本家。

故事當Will承接了Henry所有的生命時間後,Will隨即被時間偷竊集團盯上,及Raymond追捕。因Raymond懷疑Will劫殺Henry,其實心底裡認為Will不應該擁有那些「時間」。擁有巨額時間後的Will立即利用1年的時間,由貧民區前往上流社會世界。由於Will的行為模式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遂令人懷疑他。Raymond亦偵測到時間的不正常交易,遂鎖定目標拘捕。然而,女主角卻在相處過程對Will漸生好感,但卻又懷疑Will的身世。此時當Will被捕,他為求自保,遂脅持富家女Sylvia。兩人朝夕相對,Will慢慢向Sylvia道明自己身世,及對世界的看法;而Sylvia亦開始認識到底層人民的生活,與上流社會之間的落差。

故事轉捩點在當Sylvia還是人質時致電父親,要求交贖金讓她回家。但翌日卻發現父親並無將贖金交出,她遂發現在父親眼中,原來時間比自己生命更緊要。她亦因此與Will結盟,做雌雄大盜。

後記:
故事開初交待了窮人在該世界中的生存方式。窮人的生存目的就只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存時間。他們需要不斷不斷的工作賺取時間,就為了繳交房租、食物等開支,剩下的時間已沒剩幾多。主角Will的母親過了第三個25歲,由她負責繳交房租,需要繳付2個月的時間。本應約好了在車站等,慶祝母親生日,怎料母親遲遲未出現。其實母親正打算前往車站赴約,怎料巴士突然加價,從1小時加至2小時。但母親剩下的時間只有1.5小時,車上並無人願意幫她,車長只好寄語她:「你最好跑快一點!」不過,此站與Will等候的車站,路程至少2小時以上。結果,母親就因為生命時間用盡,死在Will的懷中。與上流社會生活的人形成強烈對比,該區人們不用擔心生命時間會用盡,反而在思考如何使用時間,如何創造更多時間。

筆者認為故事正批判現時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痛恨富人對窮人構成的剝削。但導演更為著墨的地方在於描繪捍衛現有制度的時間管理者。從頭到尾,Raymond都不是要將Will拘補及定罪,Raymond已向Will表明自己的工作及目的,在於不能讓制度崩潰。Raymond的對白中最重要的一句「不能讓100萬年時間離開這區」。因為當時間溜出,其他人分享了時間,再無需要為生存而被剝削,整個既有經濟制度就會崩塌。而事實上,Raymond或某些國際性機構都扮演著類似角色,容許或默許改朝換代,但要極力捍衛現行制度,繼續維護既得利益集團。

不過,此片卻完全忽略了民眾的覺醒,及鬥爭意識。或許導演不是想講這些故事。要推翻這個不公義的經濟制度,單靠Will及Sylvia的個人行為、意志,在片中可以,在現實中絕對不能。正如片中Raymond並非要拿她們的命,只是要極力阻止他們的計劃。但現實中,警方甚至軍隊,絕對會為了既有的權力結構,而犧牲平民的生命。中東如是、歐洲如是、中國如是。再者,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單靠兩個人的意志就能撼動整個體制結構。沒有群眾的組織起來,沒有集體的行動起來,根本談不上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雖然此片與現實想像有大的落差,不過,此片卻十分值得推介,因為它能夠令人與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狀況扣連。

2012年3月16日
謝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