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後世貿一系列檢討雜記

1月11日, 11名反示世示威者於證據不足當庭釋放, 以及3名南韓示威者拒絶承認控罪後, 團體和個人陸陸續續有一些檢討, 在這裡作一些整理, 因為所有的檢討(除inmedia自己的檢討外)我都不在場, 又沒有時間打電話問詳情, 希望各位能於回應中延續討論.

這個整理, 不是要找誰的楂, 而是希望能一起面對不足, 共同成長.

HKPA的檢討:

1月11日晚, 反世貿民間聯盟(hkpa)就開了檢討會, 因為 inmedia 不是成員團體, 所以沒有出席, 但從一個拍枱離場的參與者中聽說, 該會議並沒有檢討HKPA的不足, 大家處於一個勝利的亢奮狀態之中, 而這位朋友在離場時憤怒地說, 覺得PA很多事情都做得很差. 我即場的回應是, 以不同形式去表達, 也許會比較有建設性.

其實不單止是這位朋友, 有一些主流媒體的記者事後亦向我說, 覺得PA完全是偷了韓農的光(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有沒有寫出來), 而我即時的回應是, PA的核心確實有搖擺不定的情況, 但對於要爭取本地市民支持的團體來說, 這種取向難以避免. 另外, PA裡, 有不同的團體, 前線和代表人物之間也有張力.

我自己對PA的觀察是:

1. 缺乏堅定的立場和意志, 在統籌的過程中, 只著重技術的支援, 沒有宏觀地提出本地反世貿的口號, 亦缺乏本地的動員. 譬如說, 以 "抗議世貿" 這個語意不清的四字詞來作大會口號, 實另人摸不著頭腦, 結果遊行隊伍還是主要高叫 down down wto (意即打倒世貿). 另外, PA中以工盟為本地動員的核心, 但工盟中的工會動員卻極之有限; 甚至在支援被捕人士的時候, 很多工會要到10號本地絶食當天才出現.

2. 立場搖擺: 因為沒有堅定的意志, 所以當13, 14日韓國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後, PA曾一度與韓國示威者劃清界線, 譬如說, 當香港隊伍到達示威區不久, PA領導就呼籲香港示威者離開; 又向媒體說 PA 統籌不了韓國示威 (這句說話是事實, 但在當時的情況, 有一定政治意味). 當時就有一些走得比較前的香港示威者想公開批評PA, 但因為不想進一步削弱反世貿的運動, 最後沒有反臉.

15日韓農三步一叩後, 輿論急轉, PA於16號才開記者會投訴警察騷擾韓國示威者. 17號的遊行, PA首次呼籲圍觀的市民加入. 但17號當1000名示威者被圍困時, PA的頭目卻沒有出現, 反而長毛成為了香港示威者代表. 18號的遊行, PA代表於台上說這是一個國外示威者的遊行(我忘記他的直接用語), 但記得中譯英的司儀沒有翻譯這一句話, 而我即場的反應是 "有冇搞錯" !

在支援被捕人士一開始時, PA的角式一度淡化, 另外成立了一個支援小組去動員, 這個小組 inmedia 亦有加入. 但國際聲援日當天(1月8日大遊行), PA又成為了動員的核心. 還記得, 當天有一名一直有開支援小組會議的朋友問我, "PA轉性乎?"

3. 對示威缺乏論述: 在17號當晚, 有PA中人對記者說, 韓國示威者是有計畫地進行衝擊, 也許是有計畫, 但 "騷亂" 明顯不是他們的計畫; 當晚, 所有另類媒體, 包括 inmedia和網台的版本都是警方於示威區內挑釁示威者, 又亂封路, 以致示威擴散, 但當我們與主流媒體記者爭論時, 他們選擇了警方和 PA 所說的有計畫騷亂版本. 直至後來, 於西洋菜街民陣舉辦的警權論壇裡, PA才強調警方的無理挑釁.

4. 技術支援的不足: 還有一堆技術性問題, 如維園和灣仔的媒體中心. 維園的媒體中心是幫忙團體搞記者會的, 但除非是比較有知名度 (如 the world is not for sale) 和有自己的 media officer 的團體, 基本上不會有記者來, 因為媒體中心只提供場地, 卻沒有幫忙發放訊息; 還記得, inmedia在採訪漁民團體記者會時, 對方遲到一個小時, 詢問在場的工作人員, 結果對方只回答一句 "不知道". 灣仔的媒體中心亦只有一條寛頻線, 房間沒有間格, 所以網絡電台錄音時極之不方便.

這些問題的核心, 與香港的社運文化有關: 過度重視媒體輿論, 以致立場不夠堅定, 把社會運動的價值化約為認同的人數等. 此外, 大概亦與如 inmedia 這些彈散團體, 從一開始沒有與 PA 好好合作有關...(但 PA 的小組工作會議那種眼高手低的討論, 實在令人沮喪...) 這些問題大概就是李智良於聖誕期間所寫的港式後殖民 問題: 我們對韓農的欣賞與讚嘆, 大概反映出本地社會運動的匱乏.

八樓(學聯社運資源中心)與基督徒學生運動的檢討

其實反世貿期間, 很多行動的點子都是八樓提出的, 如百人絶食的行動, 而且他們可說是最瞓身的一群, 於17號晚, 堅持與其他示威者共同進退. (inmedia的, 包括我自己, 則拿著記者證在不同時段離場...)

1月11日當晚, 他們談了一系列的跟進行動, 包括深化世貿的討論, 在世貿週大部份的焦點都放在示威衝突和韓國示威者身上, 未能把反世貿的議題本土化. 他們定立了一些 "落區" 工作和跟進的議題.

不過, 因為八樓的作風過於強調個人的能動性, 行動往往比較野貓式, 很難進行比較大規模的動員, 亦難以與其他團體維持友好合作的互動.

譬如說1月8號的大遊行, 前面搞了一條人鍊, 後面又與警察爭執, 前面的人跟本不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事, 令到遊行隊伍分成兩節. 也許, 在場的爭執, 對於個人的踐行要具有意義, 但是否也要考慮一下是否會造成 "反動員" 的後果呢? 當天, 我從前方跑回後方與爭執的人走在一起, 因為我怕若後方的人數太少, 被警方拉走, 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基大街角論壇的檢討

主要圍繞著社運文化: 個人主義和同情政治的問題, 詳見星之海洋

小組老友式檢討: 六人夜話世貿,

夜話圍繞著香港社運的問題: 缺乏意識型態; 個人和集體之間; 參與者和組織者缺乏 commitment; 爭取對象為政府, 缺乏人民自強面向等.

個人檢討: 陳景輝談絶食, 當中說到 "錫身" 的文化, 我覺得與 hae的文化不無相關.

inmedia 初步檢討於聖誕其間進行, 討論基沒上沒有結論, 但有一些改善的方向:

梁寶以蛋散來指出民間記者可能存在的看熱鬧和現場消費心態; 大家覺得是一個在未來發展民間記者時要緊記的問題, 畢竟香港是一個消費社會.

inmedia在沒有地方和職員下所面對的組織限制, 缺乏聚腳點和討論; 大家覺得空間式的聚腳與小組式的交流, 比起中央式採訪統籌好.

立場是否導致排他和部落化的問題; 不會特別追求立場多元化, 但希望民間記者的背景和關心的議題能多元化, 所以在未來會比較主動去搞民間記者工作坊.

至於 inmedia 於世貿周的角色其實是在沒有計畫下, 順著事態的發展的反應, 結果有很多本來計畫好的報導, 如對不同團體的簡介, 南韓以外其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和外傭團體的動員, 都缺乏報導.

與主流媒體關係搞壞了, 雖然有必要批判媒體, 但inmedia無論如何只是小眾媒體, 要與主流媒體工作者有比較良性的互動.

與其他獨立和另類媒體缺乏合作與支援, 主要是因為灣仔的媒體中心有限制, 我們另外搞了個臨時的聚腳點; 網台之間較多合作, inmedia則以文字為主, 在未來希望爭取更多互相支援的合作. (例如每次採訪帶著MP3錄音傳給網台.)

反世貿的經驗亦使我們思考獨立/另類媒體於社會運動的角色.

南韓的團體在上星期入營, 搞了兩三天(!)的檢討論 (香港團體要搞一整天的檢討, 大概也會挻難...), inmedia在未來幾天會採訪 mediACT, 嘗試把他們的檢討內容整理出來.

本來這幾天要閉關, 但得知南韓那邊組織了那麼嚴肅的檢討, 覺得有必要整理一下, 若有老屈與得罪的地方, 多多包涵; 希望討論能延續.

相片來源(chong head)和說明: 嶺南同學(同時是inmedia的民間記者, 八樓成員和個人等)於世貿前於嶺南的一場街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