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0年4月14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就要動筆撰寫此文之時,中大公布最新調查,首次客觀確認本港並非和諧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很多,或許可從政府高層的言論看出端倪。財庫局局長陳家強說,雖然金融海嘯來勢洶洶,但政府做了這樣那樣功夫,成功穩住經濟;中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則認為不和諧是社會對重大政策缺乏共識,令政府「坐困愁城」。特首雖無回應提問,但據說劉氏文章是獲特首授意撰寫的。
一次大戰時擔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曾說:「成功的政府不能建立於敵意上」。回看以上政府高層的言論,對於社會矛盾激化,不是感到憤憤不平,便是諉過他人。敵對意識蒙蔽心智,視異見者為敵,專研小恩小惠小動作敷衍塞責。
最近又再發生一宗倫常慘案,元朗一對欠債夫婦臨終托孤,然後雙雙尋死。這對夫婦婚姻早已亮起紅燈,一直由社工跟進輔導,但慘劇還是最終發生。家庭慘案無日無之,社會和諧如何談起?
政府在財政預算案公布撥款500萬元推行「家庭暴力受害人支援計劃」,支援虐妻、虐兒及虐老案受害人。計劃將聘請23人,當中8人為社工,預計每年服務800人。
對這個遲來的計劃,我們該怎樣評價?從目前僅有資料可知,象徵意義其實大於一切。慘案不斷,但政府仍然迷醉小修小補的門面功夫。
每年800人的服務量孰多孰少?單是虐待配偶個案去年便有4,807宗,虐兒個案則有993宗。這些僅是首次舉報的數字,現存個案尚並未涵括。就是說,計劃規模只是微不足道。
那麼人手比例如何?8名社工服務全港,每人每年平均處理個案100宗,比目前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每人每年平均處理86宗個案還要多,究竟該計劃如何做到社署聲稱的「更貼身照顧」?
可以預期,該計劃的工作將與社署及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重疊,三者之間究竟如何分工?過去社署重案組(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負責涉及虐兒的嚴重家暴個案,但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仍會處理部份嚴重案件,兩者權責早已模糊。這種安排不但對前線社工不利,亦令不同部門無法累積專門經驗。現該計劃涵蓋的還包括虐妻、虐兒及虐老個案。政府與其將三者角色大混淆,何不重新理順服務,由該計劃專門處理虐妻個案,同時重新確定社署重案組的角色?
早於06年,聯合國已向特區政府提出四項關注,當中特別提到家暴案檢控率偏低,同時指出對家暴受害人尋求法律保障時支援不足。政府強調該計劃將支援被虐者面對司法程序,事實卻是被虐者往往早於報案期間已須支援。過去家暴案件檢控率偏低,其中原因便是被虐者不明白自身權利,而來自傳統倫理的壓力,亦令被虐者傾向不控告施虐者。案發後被虐者既要到醫院驗傷,又須向警察錄取口供,期間卻無人照顧孩子。目前計劃只支援已進入司法程序的被虐者,顯然未能完全回應聯合國的關注。
該計劃的另一重點是培訓過來人成為義工,向被虐者提供情緒及託兒等支援。問題是,義工流動性高,難以與被虐者建立長期互信關係。政府何不以受薪模式聘用該等同路人,受薪工作既可令他們減少依賴綜援,亦可減低社工工作量,是個多贏局面。
以上只是區區一例。政府既然有意加強對被虐者支援,何不做得更徹底一點?該計劃可能出於良好意願,但流於表面的措施,卻反而引起怨懟。
董下曾上,類似的「四不像」措施多不勝數,社會因而爭論不休。政府繼續沉醉公關治術,只為短暫政治利益而懶理制度改革,如此愚民政策終有被戮破一天。只有勇於革新、廣納諍言,才會贏得市民尊重,社會自然和諧。政府會學懂這個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