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超雄 : 居家安老 = 資產審查?

《明報》 2010年3月9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筆者在本報2月26日刊載題為「特區版的《楢山節考》──從預算案談起」一文指出,政府將照顧體弱老人的責任卸給質素極參差的私營老人院,尤如棄老。目前,不但津助安老院舍的輪候人龍越排越長,去年便有4,000多位老人等到死的一天仍未獲配宿位,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增加1,000個安老宿位,對解決近三萬人的輪候長龍,既是無濟於是,亦反映政府對長期護理服務仍是毫無規劃。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醫生最初似乎有意面對此問題,成立了一個專責工作小組,但小組打從05年成立以來,一直交白卷。直至今年1月,委員會終於向立法會提交一份委託香港大學撰寫的顧問報告。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演辭上表示,認同此報告倡議的「居家安老」大方向,並為配合此項研究,預留5,500萬推行試驗計劃。港大的研究明顯地受到重視。讓我們看看顧問報告為長期護理服務帶來甚麼突破。

報告由八位博士及一位醫生排頭,訪問了四千多人,竟然發現「香港長者的入住院舍比率(即長者入住安老院舍的百分比)較其他多個國家為高,而社區照顧服務的使用率則相當低。因此,顧問認為有空間優化及推廣社區照顧服務…」 。

奇哉!體弱長者被逼入住老人院,正是因為缺乏社區照顧服務,何以說成使用率低?香港長者住院率6.8%較其他國家1至5%高是事實,但難道這是體弱老人的意願嗎?他們寧願住質素參差的私院,下午五時吃晚飯、早上洗澡,也不願留在家中獨立生活!?社區照顧服務使用率相當低?根本是服務不足、以及服務安排未能切合老人需要的問題,報告卻說成他們不去使用,這倒果為因的說法,對體弱老人實太不公道!

報告對私院基本質素問題著墨不多,反而提出以下四項不著邊際的政策建議:(一)維持現狀,即以目前的步伐增加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二)調整「雙重選擇」的安排;(三)引入經濟狀況審查機制;(四)附有經濟狀況審查的住宿照顧服務資助券。

最荒謬的是,報告同時指出四項建議其實皆不可行!大概連小學生也知道,第一項維持現狀已經不大可能。第二項所謂雙重選擇,是指現時老人排隊輪候院舍或家居照顧前,必須先通過評估,而評估的結果,包括「只適合住宿照顧服務」、「只適合社區照顧服務」,或「雙重選擇」(即住宿或社區照顧服務)。但實際上,被評為雙重選擇者,九成均會選擇輪候院舍服務。報告建議取消其選擇權,強制老人先用社區照顧服務。但報告同時指出,目前輪候日間護理平均要七個月,家居照顧也要兩個月。對於等一天也太長的老人,這根本不是選擇。博士們也明白,第二項建議的先決條件,是要有充足和合適的社區服務,這個條件目前根本並不存在,所以這項建議也不可行。

第三項引入經濟審查,也是最被政府凸顯的建議。報告指出,75%的住院老人皆已領取綜援,所以博士們「發現引入經濟狀況審查只會輕微地縮短資助住宿照顧服務的輪候名單…」。就是說,資產審查根本無甚作用。

至於第四項提供資助券的建議,報告又指:「在世界各地為住宿照顧服務而設的現金資助則極為罕見。」所以,「了解到資助券可能會誘發額外的需求,正如其他已發展國家一樣,我們對一個只可用於住宿照顧服務的資助券機制有所保留」。

既然有保留、行不通,為甚麼還要提出來?負責顧問報告的港大教授徐永德說,顧問報告沒有立場,四項建議旨在引發討論。不是吧?當數以萬計的體弱老人正在忍受不人道的對待、亟待支援時,徐教授及博士們是否在開他們的玩笑?據梁智鴻醫生說,委員會下一步要再研究如何加強社區照顧。委員會用了四年才攪出一個沒有立場的報告,下一個還要等多久?要死多少輪候院舍的長者,我們的掌權者才會做點事?

難道這些委員、專家、和博士們,真的不知問題所在嗎?老人需要的,是足夠和有質素的院舍,他們更需要足夠和合適的社區支援,讓他們可以選擇在社區獨立生活。掌權者不懂嗎?就算不增加資源,只要把目前的服務理順一下,也可造福不淺。例如長者不能同時使用日間護理中心和改善家居護理服務,但海外經驗顯示,恰恰就是把這兩種服務連結起來,才能最有效地讓體弱的老人繼續留在社區獨立生活,避免院舍成為唯一的選擇。但官僚怕老人「雙重得益」,口說居家安老,做的時候卻倒行逆施,不讓有需要的老人同時接受日間及家居服務,真是不知所謂!

在特區勞累半生的老人,到了暮年仍得惶惶不可終日,這是社會的悲哀。對於長期護理的問題,顧問博士們沒有立場,政府態度開放。結果可以預見:公眾對資產審查的建議眾說紛紜,掌權的要再行慢慢研究。有這樣一個特區政府,我們的老人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