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超雄:中國,就是香港的未來?

張超雄:中國,就是香港的未來?

《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1年6月8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動筆之時,正值六四屠城22週年,難免百感交雜。想著想著,想到了中國的未來。當年一首民運歌,道出百姓心底的痛,至今難忘:「世界天天前進,中國落後窮困,我們要改變中國悲慘的命運……」。今天,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人命運依然悲慘──官方以穩定壓倒一切,政治改革無從談起,維權活動被全面壓制;另一方面,大批幹部涉足經濟活動,貪腐和官倒深入政權血液。拜金主義造成人性扭曲,商人為榨取利潤,可置人命於不顧,毒奶粉、假雞蛋、甚至連豬也可變成牛……

回首香港,回歸快到14個年頭,兩地融合的勢頭銳不可擋。有人說,中國的未來就是香港的未來,香港要保持競爭優勢,無可避免必須迎合內地的需要,做好領導人期望香港扮演的角色。究竟,我們想要香港怎樣的未來?

前陣子,我被邀請參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亞洲巡迴學術研討會,探討在瞬息萬變的亞洲背景下香港的未來,同場講者還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時事評論員秦家聰,以及哥大政治學教授呂曉波。陳韜文說的是新聞和言論自由,秦家聰說的是政制改革,而我與呂曉波不謀而合,都談到中國只有物質的崛起,卻欠缺精神和靈魂,故此香港的未來不是逢迎「一國」,而是在於突顯「兩制」的優勢。

現在我們只要打開報紙,每天都不乏兩地融合的討論。經濟方面,香港透過成熟的金融體系,繼續成為中國最大集資地。香港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外資來源,外國對華投資有三分二經由香港進行。而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的平台亦將有助增加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和投資貨幣的吸引力。

社會方面,民間交往促成兩地快速融合,跨境婚姻已佔本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而內地開放自由行對本港的民生消費也產生巨大影響。內地劣質產品問題在本港的延伸,便是嬰兒奶粉被搶購一空。此外,內地孕婦蜂擁來港產子,富人大手買入本港豪宅,還有在名店掃貨毫不惜財的模樣,都足以令港人咋舌。

面對近年中港強弱關係逆轉,港人表現迷失,有人將對內地人的輕蔑轉化為對新移民的仇恨,我認為都是港府過份強調「一國」的結果。香港的未來不是在於加快與內地融合,而是在於重新發現和鞏固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

中央總是期望香港繼續成為純粹的經濟城市,而港府為滿足領導人期望,近年致力將香港發展成內地富人後花園,不論高鐵還是港珠澳大橋,興建目的都是為吸引內地富人轉移財富和來港消費。西九文化區缺乏本土文化元素,說穿了,也不就是為迎合內地富人盲目崇尚國際品牌的口味,讓他們來港也可風雅一番?

在中港兩地融合大勢和內地經濟崛起的時代,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香港其實擁有方方面面的優勢,例如香港能為國內企業提供理想融資環境,是因為我們擁有健全法制,能大大降低融資風險;內地富人嚮往香港名牌,是因為香港消費者受到法律保障,遇到貨不對板也不會申訴無門;而香港重視公民教育,市民普遍具有基本道德意識,商人即使狡詐也鮮會幹出危及人命之事。這些都是香港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是內地至今所欠缺的。香港若丟失這些價值,最終只會淪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屆時也再無任何可被利用的價值。

故此,香港的未來,全繫於「兩制」的獨特性。面對內地不良風氣入侵,以及中央對港控制不斷延伸,我們實在需要一個懂得說「不」的特首。若特首只懂繼續唯唯諾諾,香港不消十五年,優勢便將消失殆盡。領導人,你懂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