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弱勢政府下的香港環保政策

弱勢政府下的香港環保政策

對關注環保問題的人來說,香港政府的環保政策,一直都停留在八十年代,環保概念剛剛進入香港時的情況:環保就是環境清潔,就是減少浪費、減少垃圾,只要政府年年花一點點錢去賣廣告,教育一下市民,政府該做的就做完了。但事實上,政府卻一直忽略了環保的其他面向,例如各種資源回收及有效運用、能源效益、減少重金屬污染、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等。

直至近年,當環保已成世界趨勢、世界各國,無論發達國家如德國,或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都已經有相當多的環保政策時,香港才如夢初醒地開始推行外國早已推行多年的環保政策,但推行起來的進度也非常慢。以膠袋稅為例,先不論香港比台灣落後7年的事實,香港所實行的第一階段膠袋稅方案之保守,在各國僅見。

以台灣02年的政策作為對比,台灣的做法是過薄的膠袋及塑膠免洗餐具都在禁止之列,而其他所有膠袋都在徵費之列;而香港的第一階段的膠袋稅,則只限制在連鎖式或大型的超級市場、便利店和個人健康及美容產品店推行,亦不包括盛載濕貨用的膠袋。至於塑膠免洗餐具,政府更是連提也沒提過。

從上面可見,香港的膠袋稅政策,根本就是把外國通常會一口氣推行的政策切成好幾份,拖長來慢慢地推行。為何香港政府會有這樣的行徑?先不論香港政府是否有誠意推行環保政策,香港政府的施政事實上受制於香港的半民主制度。

香港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甚低,早已不是新聞,而在認受性低的政府下,政府的絕大多數政策,都不能不嘗試把反對聲音減到最少,否則泛民主派將能借助這些反對聲音來爭取市民支持,向政府施壓。

在這情況下,政府不得不推行一些會引來重大爭議和會引起民意反彈的政策時,則只能透過事先做好輿論攻勢,把反對的意見減到最少(以經常強調吸煙的危害來推動禁煙政策就是一例) ,再把政策切成好幾段,慢慢地推行(禁煙及膠袋稅也是如此),從而減輕反對聲音的強度。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令香港不少本來迫切地需要推行的政策都被一拖再拖,例如港台的前途問題、政制改革、教育改革、焚化爐的建設、競爭法等等。

要解決這種困局,就不得不解決政府認受性低的問題。只有香港人有權選出自己的民意代表,讓香港人有權用選票來決定他們所想要的香港,政府才能以其得到民意支持的認受性來讓政府推行的政策的反對者作出讓步,而非因要向反對者讓步而浪費資源和時間在成效不大的過渡性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