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的笑話級錯誤
戚本盛(2011.06.28)
我們期望一份專業的課程文件是嚴謹的,有效地表達其意思,而不是含糊甚至是混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六) 諮詢稿》有許多地方達不到這個專業要求,其中一點是其圖文的錯誤。
可議的圖文錯誤之一,是《諮詢稿》的圖5(頁8),如下:
對此圖的一個合理理解,是按序實踐、情感和認知,經過一個像漏斗般的傾注或過濾的過程,培育出品德和國民素質。應予留意的是順序的問題,按此圖示,「實踐」須先進入,然後輪次到「情感」和「認知」。可是,《諮詢稿》的文字卻是相反的:「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除了要幫助他們認識不同的價值觀,作出合乎情理的價值判斷(認知),更要培育一份對正面價值觀的堅持和執著(情感),當他們遇上各種情境,能夠懂得持守並以行動體現出來(實踐) (見圖5)。」按文字的說法,是先有了「認知」和「情感」,再在學生「遇上各種情境」才「實踐」的,果如是,則不可能出現圖5的示意。這是《諮詢稿》圖文錯誤的一例。
另一例是「建立身份認同」的圖示和文字表述。《諮詢稿》在第7頁先有以下一段的話:
透過培育個人品德及建立其在家庭、社群(包括:社交、學校、社會、工作)、國家、世界等各生活範疇的身份認同,從而奠定個人成長的堅實基礎,培養國民素質,並提高學生對國家、國情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對國家和民族產生認同和歸屬感,以及能身體力行,積極參與,作好準備,為香港、國家和世界的未來發展而努力 (圖4) 。」
接著列出圖4(頁7):
比較之下,當可發現,文字中「家庭」和「社群」分列,但圖中卻把「家庭」納入「社群」之下,誠然,家庭可以作為社群的一種來理解,但這又和《諮詢稿》全文把「家庭」和「社群」分為兩個範疇不同。筆者估計,這裡的錯誤是因為想以「文氏圖」(Venn Diagram)的形式表述,結果便硬把「家庭」楔進「社群」之內,卻造成了和文字表述矛盾的錯誤,這是典型的形式蓋過內容的錯誤,是在學生學習圖形思考時常有的,只是想不到教育局課程發展人員也會犯上吧。
此圖另一點莫名其妙的,是文氏圖所表達的意思。文氏圖是慣用來表示不同事物或概念的「集」(set)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邏輯的關係,按此,圖中為甚麼國家和社群的交集所示意的是「國民質素」,國家和世界的交集是「世界公民質素」,社群和國家的交集是「公民質素」,而三者的交集則屬「個人品德」,這樣的示意,是難以理解的。例如說,誠實屬於個人品德,但誠實為甚麼是世界、國家和社群的價值觀或身份認同的交集呢?又例如,若某人有感於過度砍伐樹木而減少吃牛排,以有益於地球環境,其個人作為世界公民的義務對象為整個地球無疑,此中的認同過程又為甚麼和國家與世界的交集相關?
其實,《諮詢稿》的圖4就不及圖8(頁21)可取,教育局的負責人員應該考慮以圖8來說明上述的一段意思,圖8是這樣的:
另一個令人費解的圖示是圖9(頁55),如下:
這個圖想說明的是「富彈性的課時安排」,以獨立的方塊來表示彈性的課時,已經夠有趣的,而按此圖示,似乎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其他學習領域及學科」、「相關學習經歷」三者之間的課時「競爭」,例如中間的一塊膨脹的話,則勢必向左右擠壓,一是左右兩塊縮窄,一是給迫至離開下面的承托(「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學習目標)。這樣的圖示,卻和其文字表述矛盾,其文字說明,其他學科可以「蘊涵」德育及國民教育,其他學習經歷也可作培育「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國家國民及世界公民」(頁55),於此,圖和文這樣矛盾,當中顯然有錯。
圖10(頁58)和圖11(頁59)也是有趣的例子,如下:
筆者不敢肯定此處忽然用上彩圖的作用,但可以肯定圖形表達不了標題所示的「緊扣」的意思,很明顯,圖中各方塊是分離的,其實,若《諮詢稿》想表達緊扣的意思,可以考慮如奧運會五環扣連之類的圖形,像現在二圖這樣的示意,可謂接近有圖等如沒圖,下引的圖3(頁5)是有圖如同沒圖的另一個例子:
課程發展中有「螺旋形課程」的一種,意指在一個課程中,同一學科內容在不同學習階段可以提升或深化,可是,圖3卻不是螺旋向上進展,而是迂迴曲折的,這在課程發展的學說上,是鮮有聽聞的,除非教育局的人員想有其他弦外之音想藉此表達,否則,若只想表示「在不同學習階段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話,刪去圖中迂迴的箭頭,甚至整幅圖3取消,反而不會產生混亂。
另一似是而非的是圖18(頁80):
其實,情懷、情感和真情如何區分,在《諮詢稿》中也說得模糊,但如圖中箭頭的示意,則更教人莫名其妙,一般而言,箭頭的圖形作用,在於表示方向、發展、影響、作用或因果的關係,這些意思怎樣存在於情懷、情感和真情之間,看來須有待《諮詢稿》的編寫人員說明。
另一幅三角圖形(圖19,頁91),則可謂到了違反課程常識的地步:
評估的不同面向、重點和功能,近年已由「學習成果的評估」,發展出「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習的評估」的說法,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發表,課程發展處的人員可以參考一下,否則,犯上《諮詢稿》中文字說明語焉不詳的問題或者還未算不堪,作出如圖19示意的那一種錯誤,例如以「作為學習的評估」存在於「課程」和「學與教」關係上,以和其他兩種評估說法有所區分的錯誤,則可謂貽笑大方。課程、教學和評估的關係,應該是教育局課程發展人員的拿手好戲,想不到的仍會出現上述錯誤,筆者希望這是再一次犯上「以圖害意」的錯謬,否則,教育局應該保送有關人員再進修課程學入門的,這類課程在各大學的教育學士課程二、三年級,或者教育文憑課程中均有提供。
關於評估的另一幅圖(圖20,頁92)也可謂十分「新穎」:
上文曾提過「螺旋型課程」,圖20左面的「進展性評估」採用了這種圖形,可是,所謂「進展性評估」,其基本意思是,以評估作為回饋,因應學生需要而調查教與學的,這中間的關鍵是回饋,卻「螺旋向上」的圖形難以表達的,該圖中列出「學習目標」、「教學」、「學習」和「評估」,也是不明所以,如果像圖示那樣是指螺旋的四個層次,則又和「回饋」無關,總之,這個圖和「進展性評估」可謂不相干的。右邊的「總結性評估」同樣離奇。圖中左下角的「評估」,以一個半圓箭頭指向「學習」,可是,一般而言,「總結性評估」評估的是一個時段完結時學生所學,其功能接近所謂「學習成果的評估」,當然,評估所得也是可用作診斷和回饋至學習的,但這已是「進展性評估」的功能,因此,圖20(右)所示的,也和「總結性評估」的含意不同。
寫到這裡,或可綜合一下。不計附錄,《諮詢稿》至頁115為止的正文部份,共有22幅圖示,本文指出錯誤的共有9幅,其餘不算錯謬的,大抵是列表和以文字為主的,如圖6,12-16,21a-f和22等,除去這些不計,真正的圖示共有14幅,換言之,超過六成的圖示是錯誤的,而恕筆者戲言,這些錯誤屬於「笑話級」的不少,因為圖意和課程理論知識矛盾的,「矛盾」其實是中性的說法,更直接地說,當然不是課程理論有誤,而是《諮詢稿》的錯了。因此,筆者寧願希望那是因為形式妨礙內容,以圖害意,而不希望這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人員的專業水平不濟所致。至於犯上這些錯誤的原因,一來可能是濫用圖形之過,圖像和文字是相輔相承的,可是,如果遭到濫用以致引起誤解,則乾脆刪除該等圖示更佳,這亦是筆者向有關人員的建議。另一可能,或者與政治要求有關,長官意志要趕忙推出《諮詢稿》,專業水平因而受損,這在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的,課程發展處應該記取他們的兩位前任同事的教訓,2002年課程改革步伐加速,為了應付「不切實際的完工期限」(法官判詞),兩位首席督學因違反正常程序結果以身試法,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這事件正是專業不敵政治或長官之過,《諮詢稿》的問題,當然還不致於惹上官非,但其所犯的種種錯誤,包括上文所說的圖示謬誤,是應該作為警號來看待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