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因2010年亞運會而大興土木,在建設體育設施的同時,也趁機建造多個文化設施,打造新的文化區。廣州大劇院正是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它的外型奇特,遠看仿如兩塊大石。劇院內的歌劇廳能容納1800名觀眾,觀眾席採用流線形的設計,加上天花頂上的3500顆LED,令歌劇廳極富太空感。廣州大劇院落成至今剛好一週年,當局為隆重其事,特意找來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合辦歌劇《托斯卡》,為劇院慶生。
《托斯卡》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名作,故事講述男主角Cavaradossi因幫助逃犯朋友Angelotti,被警察總監Scarpia捉拿。Cavaradossi的女朋友Tosca為救愛郎,不惜殺死Scarpia,可惜Cavaradossi最後還是命喪槍下,而Scarpia被殺之事也東窗事發,Tosca情急之下從城牆上一躍而下,為愛殉情。《托斯卡》貫徹了普契尼的寫實主義,內容以實為主,身負重傷的角色還能在台上唱十多分鐘的情節是不會出現的(美國喜劇演員Ed Gardner曾說「Opera is when a guy gets stabbed and instead of bleeding,he sings」來幽歌劇一默) 。劇中的詠嘆調《美好的和諧》、《為了藝術,為了愛》和《今夜星光燦爛》都是歷久不衰的經典歌曲,常被人演唱。
負責執導的是Maurizio di Mattia,他去年曾來港製作《波希米亞生涯》。指揮是Daniel Oren。首晚演出的歌手,除男主角外均來自意大利,包括演Tosca的Micaela Carosi、演Scarpia的Roberto Frontali和演Angelotti的Carlo Striuli。至於飾演Cavaradossi的,是為港人熟悉的莫華倫。合唱部份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團和廣州小雲雀合唱團負責,演出的樂隊是澳門樂團。
在音樂之內
歌手唱功方面,當中以男中音Roberto Frontali最好。他的聲音相當集中,很具穿透性,每當他唱歌時,都有一種凌厲的氣勢,實在相當適合飾演Scarpia這個咄咄逼人,戲劇性十足的角色。另外,在第二幕中,他在Tosca耳旁輕聲地威逼她時,唱出的幾個音,雖是既輕且虛,卻是平穩非常。這是難度極高的唱法,單是幾個音,已能盡顯功架。相比之下,其他歌手顯得相形見絀。Micaela Carosi的表現不過不失,她唱的《為了藝術,為了愛》,開首部份唱得過度柔弱,有時候甚至聽不到她在唱什麼。而她的演技亦很平庸,在激動之處如殺了人、發現男朋友死了和被人追捕時,她演得幾乎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至於莫華倫,他唱的每一個音都像是很費力般,雖然高音位遊刃有餘,但這種唱法讓人擔心他能否支持下去。他唱《今夜星光燦爛》開首部份的F#時,如像一個男中音,到後段與樂隊完全不配合,令當晚變得星光黯淡。
指揮Daniel Oren在音樂處理上恰如其分,不過在第三幕時,未知是過於激動還是樂團未練好,他竟然不下數次的叫了起來。至於澳門樂團,水準不錯,尤其是在音量大小的變化上表現出色。可是,最離譜的是,在第二幕開始數分鐘後,竟然有幾名樂師才攝手攝腳地走回座位,當中還包括第一長笛手,這樣的失場是不可原諒。
合唱團是全華班,無論在歌唱還是演技方面水平只屬一般。合唱團第一次唱歌時,完全跟不上指揮的拍子,童聲更是失蹤了,而動作也頗為生硬。在終場謝幕時表現慌惶失措,不懂排位兼反應緩慢,可看出他們的經驗不足。
在音樂以外
至於服裝和佈景,由於是羅馬歌劇院負責,水準很高,特別是那些大型佈景如石像等,栩栩如生,想必是花費不菲。但是,場地的stage management非常差,未能配合表演。例如在第一和第二幕落幕後,竟有道具外露了,這明顯是幕後人員沒有計算好位置;在第三幕的處決戲,台上的行刑手揮手示意開槍,但槍聲遲了幾秒才播出;原本兩次長十五分鐘的中場休息,都延長至二十多分鐘,想必是因為轉景緩慢所致。
最詭異的是在完場後,場內竟播放《今夜星光燦爛》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
首演當晚的入場率不錯,大概有八成的入座率。這些觀眾相信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水平(畢竟歌劇屬於高雅藝術,予人一種束之高閣的感覺,一般人不感興趣) ,也有相當的經濟能力,因為門票相當昂貴,由180人民幣至2880人民幣不等(去年在香港上演的《波希米亞生涯》的門票也只是120元至920元) 。可是,他們會在表演期間拍攝,部份更使用閃光燈,可見他們的質素還有待提升。對此,每當工作人員發現有人在拍照時,便會用雷射光不停照向偷拍者的手和相機,阻止他們。儘管如此,在表演期間拍照聲還是此起彼落。
值得一提的是場刊。這次表演的場刊是需要額外付款來購買(10人民幣)。筆者認為場刊是表演的配套之一,與其相輔相承,因此門票費用應包括了場刊。雖然場刊是全彩印刷,製作精美,但仍有改善的空間。例如場刊中沒有提及過究竟誰是女高音、誰是男中音;輔助角色、樂隊和合唱團,以及幕後工作人員名單均從缺,這對那些同為演出而努力的人十分不公平;場刊上的英文字很細,難以閱讀。
話說回頭,當地把這次歌劇演出視為盛事。早在演出之前,筆者在香港已經從南方衛視中看到相關新聞,知道他們在演出前一天免費開放場地,給市民觀看排演一小時,當晚又看到幾支採訪隊在報導。最誇張的是在首演當晚,劇院方面在場外安排了數名禮儀小姐來點綴現場,排場十足。
其實近年中國對歌劇相當重視,例如在北京已經舉辦過歌劇節,到今年是第三屆了,在短短3個月內上演9個劇目;又不乏世界級的演唱家,如張立萍、張健一、袁晨野等;更有充裕資金來請外國團隊。但是,觀乎該晚演出,大陸若要製作出高水準的歌劇,看來還需在合唱團、幕後人員和觀眾的素質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