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來源︰信報 9-9-2010 報導題目︰市建局轉變角色幫小市民
創新(innovation)成為廿一世紀城市發展動力,不論科技、金融,還是政府,"創新"都不絶終耳。剛由世界經濟論壇研究的"2010國際競爭力排行榜",香港在城市創意一欄所獲得分為各項中為最低,這是否代表香港創新已死呢?不,只是港式創新的另一類展現。市建局由2001年的負債100億,不足十年,已變成今天167億的淨資產,他的成功實為港式資本創新的重要經驗,而該局為何突然飛黃騰達呢?跟創意又有何幹呢?
市建局常說他們項目蝕本,但事實勝於雄辯,現時公佈8個項目的財務數據,淨盈利(不是收入)達21億8千多萬,遠超華人置業本年的核心盈利1.99億,跟中型地產商嘉里去年(2009年)的核心盈利21億相近。市建局因公眾壓力公佈財務資料,是民間團體的一項勝利,這才能把局方遮羞布一塊塊的揭破,遺憾是局方並未公開發展和其他細節成本,未能深入驗証局方的暴利方程式,但對比8個項目,總收益為33億,總盈利為21億,所以總成本應為11億,盈利率為93%。為何盈利率這樣的高呢?細緻研究各項目,可知分曉。除了朗豪坊是商用項目外,其餘住宅項目可分為港島和九龍,盈利率分別為380%比84.2%,明顯港島地皮更貴,所以賺錢能力更高,只看港島項目,380%的盈利率更勝<<地產霸權>>中指出炒賣農地所得的暴利(80-300%)。土地有價,但為何局市有能力比其他私營機構多賺數倍呢?國內發展地產毛利為約四成,國內發展商已成為眾指之的,本地地產商盈利亦相差不遠,為何市建局能比地產商還要強呢?如果說地產商是霸權,市建局更是極權,以法例護航強徵民財,最諷刺是局方的尖沙咀名鑄和西營盤縉城峰分別打破全港一房單位呎價和西區物業成交呎價的新高,兩者呎價皆破3萬元。
信報社評指出"
現在市建局慷業主和市民之概,主席張震遠獲得"
最後,我佩服市建局不畏”弱”權,向舊區街坊下手,謀取暴利,還赢得官場薄幸名,不負創新之名。
相關報擇請見︰
http://kwuntong.wordpress.com/2010/09/09/innovati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