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電影內容,不喜勿入。
儘管並不喜歡整部電影,但我必須承認,<放.逐>的片名實在改得很好。因為除了用字精準以外,放/逐二字更十分貼近杜導的心情。
杜琪峰之放與逐
如果「放」可以解作「放下」,「逐」應該就是「追逐」的意思。
坊間不少論者以為本片是杜導的最新實驗作品(包括著名本地電影研究者史丹利五),但當我們進一步解讀作者的意圖時,便會發現作者基本上不是有意識地進行探索。相反,作者有意透過本片重新檢視自己以往作品的心態卻相當明顯。
1966年,法國女符號學家克莉絲蒂娃(Julie Kristeva, 1941-)根據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的複調 (polyphonic)理論提出文本中經常出現的互文性(或稱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概念。根據她的理論,任何文本都是過去的引文的重新組織;而作者往往透過改寫和修正等方法作出再創造(Reinforcement),藉以挑戰自己,或其他經典文本。
而<放.逐>的片段正好大量地回應杜琪峰其他電影(含銀河映像)的內容,詳見下表:
<放.逐>的內容
相關電影元素
故事背景、人物性格
槍火
無能警察
暗戰1,2
何超儀母子
再見阿郎
餐廳大戰
真心英雄 (整體佈局)
柔道龍虎榜 (演員位置)
林家棟與任達華握手
黑社會II以和為貴
飯店設計
和平飯店 (兩層設計)
黃金比喻
黑社會
作為一次總檢視,杜導並不介意予人「翻炒」之感覺,他甚至故意讓斧鑿之痕跡暴露人前,足可見其大師風範。
當然,這種處理手法和參與外國影展競賽部分之野心不無關係──所有作者也想在比賽時將自己最強的部分展示出來。情況即如我們到餐廳用餐時發現,不少廚師也愛把全店最好的食物挑選出來製成The Chef Sampler(廚師推介試食拼盤)一樣。
假如食客喜歡某一道菜肴,便有可能再來一份,如此一來,大廚便可好整以暇,如法炮製。
同樣道理,導演亦可利用同類手法透過了解不同觀眾對本片個別場面產生之興趣,測試市場反應。(例子:http://hk.movies.yahoo.com/061008/28/1uc1i-rep.html?t=details&rid=56&st=user)
杜導的中年狂狷
誠然,將杜導比作唯利是圖的小人可能有點不敬,而在製作特輯中杜導亦說過他有意使用跟以前不同的手法去拍攝本片。事實上,從本片故意師法以情節推進的公路電影,一洗近年杜導以人物性格帶動情節簡約劇本風格中看來,杜導的確有意來一次釜底抽薪。
俄國形式主義者查特曼(Seymour Chatman)把「特性」一詞解作「相對穩定持久的個人屬性」,而特性論者認為人物的構成是由人物本身的個性和心理本質所組成的,人物可從不同事件中表現其特性。
但後來,其他俄國形式主義和法國結構主義學者相繼反對用傳統心理本質(特性論)給人物下定義,他們認為人物的本質不應是其個性,而是參與和行動,因此他們力主人物應與行動連繫起來。
以前杜導的電影最好看的地方之一,是善於利用角色的性格推進故事,例如被視作本片前傳的<槍火>便是上佳例子。由於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性),面對同一事件之不同處理手法便形成戲劇張力。
事實上,近年杜導亦十分擅長這種容讓作者更細緻描寫主角的說故事技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杜導今次選擇了「情節」作為推進整個故事的主要工具。結果,人物性格相對而言自然變得模糊、甚至扭曲。例如一向以首領形象出現,運籌帷幄的黃秋生,會在中段以後失去方向,並依靠擲毫決定前路。
不少杜導的老粉絲可能未必習慣這種轉變,而覺得本片尾大不掉。但不能否認的是,杜導在總結之餘,能夠推陳出新。
子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狂者奮發進取,積極求變;狷者特立獨行,不媚世,不取寵。)
看來,杜導正是孔子口中的狂狷之士。
未竟全功之範式轉移
可惜的是,狂狷者只是「不得中行而與之」的次選,並不是孔子心目中的最理想人格。當然,相比其他不思進取「食老本」的鄉愿派導演,杜導的「實驗」已經足以受萬人景仰。
如果要為<放.逐>成績有欠理想找尋答案,我想,問題正是導演在放與逐之間舉棋不定。
首先,從製作特輯的不同解讀方向,我們已經可以預計作者根本未能為本片定下具有人文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母題(Motif)。
如果男性情誼是主線,那片中之人物關係可謂異常薄弱。單靠一張照片和幾句說話,觀眾根本不會明白這支兄弟連是如何組成的。(畢竟本片不是眾星拱月的少林足球!!) 於是,唯有透過部分看過前傳(槍火)的觀眾之殘存記憶,方可把一些情節,如片末眾人以頭頂易拉罐的鏡頭合理化。
而以黃金結緣,瞬即變成眾人推心置腹好兄弟的任賢齊一角更是本片的一大敗筆。
又假如,本片欲以生死/命運為母題,那結尾一幕實在是過份草率。我實在看不出一張隨風飄揚的合照除了代表歷史可以保存/消逝以外,還有什麼意涵可言,更遑論達到杜導一直以來的兩大母題:悲劇的不確定性和「艱苦我奮進」的高度。
另外,我們亦可從處理影片中兩位女角的過程已可理解杜導是次如何進退失據。事實上,陳雅倫和何超儀不過在重覆杜氏鏡頭下之兩大女性原型:Femme Fatale(奪命紅顏)和具犧牲精神的幫助者而已。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杜導在後段竟安排原先以慈母賢妻形象出現的何超儀穿上極具象徵意義的乾濕褸扮演Femme Fatale(奪命紅顏)。儘管杜氏處理女角的手法一向為人垢病,但如此混亂的安排,倒是前所未見。
總結:
如果「放」可以解作「放下」,「逐」應該就是「追逐」的意思。
放下的,是電影的夢;追逐的,也是電影的夢。
如果可以,建議杜導暫停一下,旅行也好,看書也好,在放下和追逐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才上路。
畢竟,相比其他電影大師,他還年輕。
後記:
儘管罵得如此兇狠,但實際上本片仍有不少可觀的地方。
例如頭十五分鐘的大量濾鏡(filter),便是如何利用冷暖顏色表達氣氛的示範作品。
另外,張兆輝之演出實在超水準(樣板的許紹雄絕對被比下去),我從想不到他的有當莎劇醜角的本事,而他對身體語言的掌握,更令我想起法國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杜導用人之賢實在叫人歎為觀止。
在假期花了三個小時處理這樣的一篇長文不算太過份吧!最後,多謝繆斯小姐的提示,讓我可以首次在影評中引用孔夫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