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文:fred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9-26
國慶前夕,中央以台、港各一場政治秀為「和諧」的施政主調揭開序幕。上周三讓台灣名筆兼名嘴李敖在直播的演說裏,對北大師生高呼「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使他們(共產黨)消滅得早一點」,昨日讓長期被拒入境的香港支聯會領袖和抗議天王梁國雄以立法會議員身份走訪珠三角,兩者都打破了中共不容許當面唱反調的慣例。
但只要咬緊牙關吞下這兩顆苦藥,當局就是大贏家。上周三美國副國務卿帶頭抨擊中國一黨專政,要求其向民主轉型後,為中國「政治犯」和言論請命的人士必將接棒,繼續施壓。但這類呼籲見慣見熟,在傳媒上會被上述兩大秀的戲劇性掩蓋,為本周六國慶營造良好的氣氛。更重要的是,中央今後只要維持這種量度,不但香港民主派難以再靠「中國牌」當選,海外的異見失卻着力點,台灣民眾對大陸也會少一分恐懼。
本文交稿時,尚未得知梁國雄會否在北訪途中,當眾高呼「平反六四,打倒一黨專政」。但港府月初宴請主管港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時,梁「長毛」選擇在特首演講之前喊口號,避免直接衝擊國家領導人。由此看,中央改用軟功後,由於市民受落,香港的反對派也不再硬來硬去,轉而尋求各得其所之道。現在更有李敖的演講在先,長毛北訪的言行再也嚇不倒當局。
譁眾作用多於實質
李敖在北大演講後,大陸傳媒隻字不提其敏感處。緊接着,連促成其大陸行的鳳凰衛視也未直播李在清華的演講。顯然,當局還未能接受言語上正面的衝撞。但細看台灣《中時》、《聯合》兩大報上網的李敖北大演詞全文,台、港傳媒誇大了李敖口頭的反共,隱藏了他的實用主義。李敖之言其實對中共利大於弊。
李敖借毛澤東的口說「共產黨總有一天要消滅」,這如同說人早晚要死、太陽早晚會熄滅,譁眾的作用多於實質。關鍵是李敖如何看待現實。他認為,只要共產黨像毛說的,「為人民服務」,人民就應該與它「合作」,「擁抱」它,「保住」它,讓它「活一千年」。但李敖沒有解釋,一個政府如何才算是為人民服務。
李敖也崇毛。他在演說裏一再引用毛語錄,認為毛澤東思想沒有錯,錯在中共的解釋過於「狹窄」。換言之,只要放寬解釋,毛澤東思想仍然是國之明燈。不用說,海內外同意這種看法的人不多。
至於「六四」,李敖雖未明言,但勸聽眾與當局「合作」說,「你們玩不過坦克車。不要再走這條路。」
對東道主利多於弊
由此看,李敖所高舉的「自由主義」,只限於他個人最擅長的言論領域。至於一般人應該享有多少政治權利,在他看來,主要看當權者是否為人民、以及朝野實力的對比。換言之,笨蛋才會「不自由,毋寧死」。
撇開對錯不論,這是實用主義,與鄧小平至今的中共不謀而合。客觀上,李敖是在為中共紓解年輕一代對時政的不滿,拆除理想主義的炸彈。
李敖在北大演講中唯一刺到當局的只是鼓吹言論自由。他以色情資訊來說明,開放言論利大於弊。換言之,他在這方面近似美國的libertarian,可稱為自由原教旨主義。與自由主義者不同,libertarian認為即使是道德也不能用來約束自由。例如,對色情和暴力資訊不應設限,而應該讓個人決定是否接收。但李敖能言善文,鼓吹絕對的言論自由,客觀上對個人有利。拙於言詞的人為此而奮鬥,才令人佩服。
李敖想用毛語錄來促使當局開放言路,也過於天真。眾所周知,李所引用的話是毛得天下之前和之初說的,目的是統戰知識分子。
毛一發覺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他構成威脅後,態度即告逆轉。毛由一九五七年「反右」到七六年去世,只容許一言堂存在。今天即便是中共黨員,也不相信毛真的主張言論自由。
但李敖表面上口沒遮攔,實則輕重有致,對東道主利多於弊。傳聞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要求鳳凰衛視老闆劉長樂對李敖北大演講的後果負全責,以及鳳凰要結束與李的合作關係後,李在兩天後對清華師生的演說中,改為高舉民族大纛,突出共產黨的建國功勞。此外,李敖的言辭也許觸動了東道主的權威,但對統一可能有正面作用。詳細轉播李敖大陸行的鳳凰衛視,在大陸的觀眾只限於大城市的中上階層,真正的對象其實在台灣和北美。台灣觀眾看到李敖在大陸最高學府高聲「咒詛」共產黨,對共產黨或有所改觀,減少對兩岸融合的阻力。
從李敖放言推而廣之,資訊自由慣性地被視為民主基石、專制的死敵。最近內地百萬青年利用手機,票選民辦全國歌唱大賽「超級女聲」的心頭好,雖然純屬時尚狂潮,也有人譽為民主的前兆。也許,封閉的社會不可能有民主;但資訊活躍的社會是否就必然走向民主?
個人問題才是關注點
當局近年逐步開放敏感資訊(例如: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上周起不再列為國家機密)的同時,透過市場提供大量生活資訊。網民雖然明白,政治資訊受到嚴密監控,但上網聊天、打機、炒股、購物、與親友聯繫,令他們樂此不疲。眼見性是人的本能,當局更為國人打開方便之門,連中央級媒體都充斥着性感照片、性經驗的交流。主動提供生活資訊是否轉移了網民的注意力,「穩定」了社會?
傳媒出於理念,喜歡引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刺激性的言論。但其實,一些無所不包的消閒網站才是網民的失樂園。電視劇《中國式離婚》就反映了內地「小資」(類似香港所謂的中產階級)這方面的趨向。主角與配偶感情觸礁、到網上找不知名者傾訴的情節,相信有一定的代表性。網上聊天室的發展顯示,隨着小資增加,個人的問題才是網民主要的關注。
至於青年人勇於用投票方式選擇超女,原因是議題對頭。我們不能把流行文化的狂熱自動過帳,假設對政治也有同樣的狂熱。手機短訊在特殊情形下會成為政治動員的利器,例如內地人曾用來激發反日示威,但總的來說仍只是個人生活的一種工具,過分強調其民主功效,很可能自欺欺人。
李敖周五對清華師生說,現在的人更需要用腦,從氾濫的資訊中找到有用的內容(大意)。這也就是大陸網絡的現狀。給一個網民送上一百則資訊,其中九十九則是笑話和八卦,他╱她肯定不會注意到僅有的一則「顛覆」性政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