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校長終於2 月16日發出《中大新春家書》安撫師生校友,內容倍言中大未來前途光明,中大英語化並非外間想像般破壞嚴重。不知是否我過於天真,我願意相信這封信代表了劉校長的一片善意。畢竟,上任校長金耀基教授曾於中大科大合併事件時公開表示「合併不是看師生贊成與否」,再上一任的李國章局長,又於與同學見面時質疑「會面有什麼意義」。相對於這兩位,劉校長到底願意表現得溫和誠懇。疲於鬥爭的人格外願意相信別人;所以劉校長家書中不可信的地方就顯得格外刺眼。
「國際化」尚欠深入討論
劉校長在家書中,嘗試對「國際化」的理念和計劃作概括性的解釋。他提到會多邀請各國知名學者來中大交流、任教,這是我們樂見的,也對擴展中大的學術視野有一定作用---但這與大量課程英語化無必然關係。現在中大亦有大量非本地學者,他們的課程向有學生修讀,其中許多亦甚獲好評,顯見中大學生本有一定的外語溝通能力,不須因此將大部分課程英語化。大學亦設有語文中心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除非這些輔助設施極度失效,否則看不出中大現時缺乏「與國際溝通的語言媒介」 (劉校長以馬來西亞大學的例子 作出暗示)而須來個大變身。
劉校長提到「國際性格」。梁文道指出,一間大學的國際化與否,與校內學生的不同國籍比例並無直接關係,端看其學術研究及聲譽在國際上地位如何,校內師生對他國文化、國際學術情况的了解如何。就像我與家裏的菲傭以英語溝通無礙,若我不談及菲國文化,我也無知如故而談不上國際性格。而看劉校長信中對非本地生的描述,還似乎單純信仰着國籍比例與國際性格有必然關係。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此次英語化事件製造了這樣的幻象:「一種語言可保障國際溝通」。但我們都知道,國際溝通經驗中絕不會只有一種語言在運作,平等有效的溝通正正建立於不同語言的互相滲透。而以外加的暴力去統一溝通媒介,只會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更難構成共同的社群。如果課程英語化會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無法構成共同的社群,那麼這次的英語化事件就是一次反國際化的事件。
中國文化只是幌子?
劉校長信中提到將來會有許多弘揚中國文化的措施,例如擴展中國文化研究所、開辦中國研究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這算是一顆定心丸,但若回看近年中大官方的手段,就不那麼樂觀。前年中大科大合併事件,金耀基教授亦曾強調要保留中大的書院制,證實中大精神沒有失落,令校內外啼笑皆非。據《大公報》報道,是次英語化事件中,中文系亦獲法外開恩,准以普通話招收非本地生。我們不能不懷疑,
「中國」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幌子,用以遮蓋在他處密密進行的對中國研究及至本地研究的壓迫。許多強調跨文化研究且學術上十分活躍的學系如人類學系、現代語言及文化系、日本研究系等等,於上年命懸一線,險遭殺系。當大學生態如此不健康,劉校長一再強調國際化的「大方向」,就始終令人懷疑那只是一種麻醉劑。
劉校長提到中大來年遭受的財政壓力將會減少,更有建設處處。我乘車經過中大校園,看見滿山燈火輝煌,果然比我念書時堂皇不少。可這更令人悲從中來。隨着校園的愈見富麗,合併、殺系、大學教員因朝不保夕而噤若寒蟬的事件卻一宗接一宗,從未停止。在學生會舉辦的「中大國際化研討會」中,我就聽見一位本對中大有強烈歸屬感、備受學生愛戴的著名教授,說:「連一片教學的自由地都不能保留,我問自己還留在這裏做什麼。」我們但願劉校長所說為支持人文學科而籌得的逾千萬元款項,可以用得其所;可惜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產項目:起樓,起樓,起樓。
「信任」為何如此艱難?
溫和如劉校長,可能難以明白,為何要大家相信他這麼困難。事實上,中大一如香港社會,有着行政主導的文化,有位教了十幾年的教授就曾表示,近十年大學的行政權力大了很多,很多老師都只是「苟存性命於亂世」。是次英語化事件據說是自十月底開始諮詢,但有很多老師表示他們也是在諮詢完結、學生會發布消息後,才知道此事。大學教員與中學教員,同樣面對着善變的政策、隔離的行政權力,敢怒而不敢言。如果劉校長真的如家書所示般,要與中大人共建中大、不斷溝通、「建立起更親厚的關係」,就必須先面對這種隔離的關係、單向的偽溝通模式,對他的善意造成的巨大消解,以至進一步產生的暴力效果。
而令人苦笑的是,劉校長洋洋五千言的家書(字數上直追《哭中大》!),卻每每提到「學系」這個行政單位,而只有兩處提到作為人的「教師」。劉校長還未能將自己和冷硬的行政暴力區別開來。劉校長可曾想到,許多教授參與社會事務,是從自己的教研工作擠出一點時間,這還未必被認可為教研成績;家書中對他們的讚譽,看來可能更像諷刺。
施政欠缺透明與堅實理念,高舉幌子遮蔽剝削、高壓的行政手段,這些都是中大官方與民間(師生)無法建立信任基礎的原因,一如香港社會所面對的問題。聰明如劉校長,應該看得到這個現實:與「學系」溝通,原來不等於與教授和學生溝通,腐敗而臃腫的行政文化令是次英語化事件成了一次黑箱作業。
為停止校內外的憂慮,應該暫時擱置計劃,重新作廣泛和詳細的諮詢,重建中大人之間的「親厚關係」。作為國際知名學者,我們實在期待劉校長不與特區政府或中國政府犯上同樣的錯。我們何嘗不想相信劉校長的善意,但有名無實的數碼港、中藥港、西九龍,香港人實在看得太多了。
鄧小樺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