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院之樹

向有「建築師中的哲學家」之稱的路易.康(Louis Kahn),喜歡講一些奇妙的寓言,用來表達他的建築理念。他最出名的寓言是關於學校的:「學校始於一棵樹下的人,他和其他幾個人討論他的發現,他雖不知自己是老師,但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反思那些對話於是就想,和這個人在一起是多麼好的事啊。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聆聽這樣的一個人說話。很快地,一個被需要的空間樹立了起來,第一個學校出現了。學校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那是人類慾望的一部分」。

雖然是表達他自己關於學校應該怎樣設計的寓言,但路易.康其實巧妙地總結了一切文明最偉大導師出現時的原始場景:一棵樹,以及樹下的人。孔子授業於杏壇,他死了之後,弟子又一人種下一粒種子相伴,遂有了今日的孔林。印度詩聖泰戈爾認為西方的知識來自高牆之內,但印度智慧的源泉卻是森林。的確,印度最偉大的思想家莫不遊於密林深處,言語時隱時現在樹葉摩擦的聲響之中。而佛陀在菩提樹下盤坐深思的形象,已經是每一個人一想起佛學時最先浮起的景觀了。但是所謂的西方思想源頭,也未必不與林木有關。比蘇格拉底更早的赫拉克底斯與畢達哥拉斯,都是在樹林裡冥想傳道。

教育和樹木的關係如此深遠,以致於不需要路易.康的提醒,所有偉大學院的創建者也都在搭磚蓋瓦的同時,廣植樹木,幾至成林。且不說中國幾座最出名的書院今天仍然環抱在參天古木之中,就算大名鼎鼎的現代學府如哈佛,縱有雄偉的圖書館建築,但你就是不能想像要是去掉了周邊一切樹木,它會是個甚麼模樣。

為甚麼知識的開發與傳承,總是離不開樹的守護呢?其中一個理由是樹木本身就有奇妙的象徵作用,先人總以為樹是通天地的靈物,可以連繫此世與彼岸。它又是智慧 的象徵,可結出伊甸園裡的智慧之果。自中世紀到現代早期的歐洲,樹的根幹枝葉又是人類知識系統的比喻,遂有種種「知識樹狀圖」,指示學者學問的門徑與結構,何處是根,如何是果,皆由樹木的形象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