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Brian Williams 與《頭條殺機》—— 香港需要甚麼電視台?

Brian Williams 與《頭條殺機》—— 香港需要甚麼電視台?

最近在港上映的電影《頭條殺機》和美國新聞主播Brian Williams 虛構新聞事件,均指向美國新聞界欠缺道德操守,為收視不擇手段。反思本港,雖然虛構新聞情況並不嚴重,但卻日漸被河蟹,或走煽情吸睛路線,新聞背後越來越多政治動機,港人還能從何得知真實客觀的新聞資訊?

電影《頭條殺機》是講述一名美國自由身電視記者發跡的故事,主角需要四處跑突發新聞,將最「爆」的新聞片段賣給電視台,從而獲利。由於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自由身記者,競爭往往非常激烈,最後主角不擇手段製造新聞,賣給同樣處於競爭激烈狀態的電視台,成功出位。不久,國際新聞就傳來美國知名主播 Brian Williams 承認曾經報導虛假新聞,包括訛稱在採訪伊拉克戰爭中所乘搭的直升機被擊落,現停薪停職6個月。

雖說電影是虛構,但也反映了編劇對社會的吶喊,此時爆出 Brian Williams 事件,暴露了美國新聞界,以至社會的問題。美國電視台要生存絕非易事,面對激烈競爭和觀眾流失往新媒體,其節目要有足夠吸引力才可留住觀眾、留著廣告商。當中新聞節目也不例外,電視台往往為主播塑造良好形象,製造明星效應,此外更會拼命報導獨家新聞,將新聞包裝成故事,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新聞的娛樂性,保持收視,因為觀眾喜歡的,不是客觀沈悶的新聞資訊,而是煽情有趣的新聞故事,出於商業考慮的新聞卻漸漸失去了持平客觀的特質,甚至出現誇大和虛構新聞。

反觀香港,可幸的是近年很少出現這些情況,但主流媒體卻走向極端:煽情誇張與立場日益親建制(或親中)。自90年度中後期,香港報業開始由傳統報章模式走向小報模式,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報導新聞,時至今日,最暢銷的報章均包含不少煽情成分。更嚴重的問題,是媒體被河蟹,tvb早就變了cctvb,報章立場一面倒支持建制,只剩下少量中立和泛民聲音,連本來長期自稱公信力第一的明報也連番傳出妨礙編採自主的醜聞。媒體狀況其實就反映著背後金主的取態,媒體為求生存,唯有被金主牽著鼻子走,沒有商業考量的媒體,能夠讓新聞界有志之士發展的客觀媒體,存在嗎?

英國廣播機構 BBC 以公正客觀聞名世界,而能夠保持這媒體獨立、不受商業因素影響的,就是它公營廣播的運作模式,沒有商業廣告。新聞報導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為市民參與社會政治提供參考,因此應該將商業成分和政治壓力減到最低,而公營廣播就能做到,它不但能創造更自由的工作環境予記者和編輯,而它報導公正客觀的新聞更可帶動行業重回正軌,減輕現時媒體給政府護航造勢的程度。因此香港需要的,是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可是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香港電台,才能發揮影響力。若香港電台能夠擴充,增加新聞台,製作更多時事資訊節目,將可以改善本港現時的媒體氣候,甚至社會的多元對立。

可惜的是,自回歸以來,政府多番干預香港電台,而港台近期進軍電視廣播的效果也是一般,要發展公營廣播,讓大部分市民均有機會接觸公正客觀的新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