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拾昔日電視光輝 只有打破一台獨大

重拾昔日電視光輝 只有打破一台獨大

圖:蕭若元分享許多無綫電視可惡的之處,並多次認為應該要執笠!

(獨媒特約報導)三十幾年來,我們只得兩個免費電視台。其中的無線電視台更是壟斷了市場,另外的亞洲電視台重播又重播,觀眾早已怨聲載道。不少業界人士已向政府發出訴求,就今年十月發起「開放天空」運動為例,從影視界、文化學術界及政界、互聯網,Facebook LIKES等渠道所收集到的簽名已超過萬人,其中包括多位立法會及區議員的支持,希望爭取開辦更多免費電視台。上週四,開放天空邀請了多位講員,探討香港免費電視對於華人的創作及流行文化的影響。

本地電視業的昔日光輝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電視創作如日方興。當時的三台電視台都有提供免費電視,包括無綫、麗的和佳藝電視台競爭激烈。三台在這競爭市場中,都有出產自家代表作,希望爭取最高的觀眾收視率。而無綫當時製作的《家變》、《強人》、《大亨》等百集長劇,使無綫變成了眾台之冠。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百棠指出,當時香港的電視劇集不只紅遍本地,在其他東南亞地區,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亦大受有受歡迎。他補充,當時的電視劇能夠在民間產生強大的威力:如1982年在中視播出的《楚留香》,它本以金鐘獎「外片觀摩」方式,在中視播出首兩集。大受好評後,中視正式購入台灣播映。開播後,曾創下百分之九十的高收視率。每當週末一到,的士司機不載客,夜市小販不擺攤,全待在家裡看戲。當時僅能以「萬人空巷」形容,《楚留香》主題曲更是傳誦台灣大街小巷,當中「天生獨行不必相送」一句,期後更成為送葬飲歌,可見其影響力甚大。即使到了九十年代,電視劇集收視率仍達至百分之四十,但現時已趺至百分之三十。這指標反映了甚麼?當年的輝煌已不復來。現時電視業市場被一台壟斷,欠缺競爭力,嚴重影響本地的文化創作。

電視劇《楚留香》的主題曲,在YouTube仍有不少捧場客,亦有台灣「那些年」的觀眾。

一台獨大 多重惡果

資深電視人鍾一鳴指出,現時的創作人都有接受學院訓練,甚至有學位資格,理應比以前更專業。可惜,在一台獨大的有限市場中,卻不能得到實踐機會,令畢業生沒有創意發揮的平台。就以電台和報章傳媒為例,電台會有觀眾Phone in時間;報章傳媒也有讀者投稿版;然而電視廣播卻是如此封閉,電視製造因欠缺創作交流變成一湖死水。

一台壟斷大大削減創作人的議價能力。所以,現時創作人的薪金偏低,完全配不上是專業水準。他說:「編劇起薪只有幾千元;即使做了較高職位的編導亦只有一萬左右。這薪金是侮辱了專業的創作人。」創作人出路坎坷,學院不敢投資於人才培訓;行業被嚴重壓低的薪金,亦不能吸引人才投身。這些都直接地接減低電視節目質素。

資深傳媒人及香港人網創辦人蕭若元憶述,從前電視台是大學精英畢業生的夢工場,如周梁淑儀、林燕妮等,那時創作人「話晒事」。現在卻由行政和會計人員主導,只懂「睇住盤數」,節目那會有新意?現時無綫節目毫無新意,綜藝節目不是「糟質」藝人就是玩弄觀眾;劇集方面亦只有數條方程式,一種「珍姐」品味(無綫高層曾勵珍)。這是因為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電視台自己的製作班底已足夠控制市場,所以根本不需要外購其他製作節目,電視節目的標準變相只由一所電視台的某些人訂立。陳腔濫調的情節許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對電視大為失望,間接導致行業萎縮。參考外國例子,若有公司壟斷九成市場,法例會要求它執笠,以杜絕無競爭無進步的惡果。他堅決認為無綫電視一定要「笠咗佢」。

製播分家,給市民創造電視「福音」

俗語有云「有競爭才有進步」,卓百棠以「福音」比喻開放免費電視台。一來,能夠提供平台給年輕的創作人製作多元化電視節目,激發本地文化發展。二來,提高創作人議價力,吸引人才挽救電視製作這門專業。三來,提供更多免費節目給觀眾欣賞,振興本地電視業。然後,鍾一鳴提出在足夠資源的情況下,電視業應以製播分家的方式開放競爭市場。製播分家顧名思義就是將製作工作交由電視台以外的創作人負責,電視台只負責播放節目。這樣首先能夠避免電視台壟斷藝人,亦能夠創造出多元化的電視節目,提高質素。

總結現時香港電視產業,在劇集方面,不及韓劇煽情;日劇情感細膩;外國情節緊湊。在綜藝節目方面,只停留於抄襲台灣和日本的模式。可見,我們本土的特色節目已買少見少。這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製作的智慧,而是我們沒有開放空間給予製作。在資源豐富,人民追求自由創作的香港中,我們不是更應該開放更多免費電視台嗎?

編輯:方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