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71年
地點:美國
一九七一年美國兩大報章《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因堅持刋登令美國政府尷尬的Pentagon Papers而與尼克遜政府對簿公堂。兩份報章為實踐新聞作為社會的「第四權」而不惜壓上報章的前途。
時間:2018年
地點:香港
最近,一代報人梁天偉把他近年與廿八位其前輩與同輩報人的訪談輯錄成書出版。《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詳細記載了香港報業由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的鮮為人知的事情。廿八位報人,大部份已經退休,有的在訪談後已經過身。他們談論的報紙有不少都是這一代的記者完全未聽過。
閲讀這本為香港新聞史補白的重要口述歷史,最大的啓發是新聞界對新聞在社會上擔當的角色在過去七十年的改變。全書廿八個訪談,分上下兩册,共755頁。由《大公》、《文滙》、《新晚報》、《商報》、《晶報》、《華僑日報》、《成報》、《新報》、《工商》、《天天日報》、《星報》、《中國時報》、《明報》、《星島》以致《壹週刊》的經營軼事無所不談。可是當下新聞工作者相信、執著並關心的原則卻鮮有出現的這一系列的訪談中。
新聞作為社會的「第四權」,為社會監察有權者,在上下兩冊的書中只出現了一次,是香樹輝對現今傳媒的評價。另一個只出現了一次的新聞界的原則則是「編輯自主」。至於新聞工作的基石「新聞自由」則出現了六次。新聞自由的主要威脅「自我審查」則出現了四次。這些當今新聞工作者不論香港與歐美都視為核心價值的金科玉律在戰後至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之前那三、四十年間在香港新聞界其實並不重要。
上兩輩報人關心的是如何賺錢,而賺錢在控制成本之外,還要看馬經、狗經、武俠小說有多受歡迎。嚴肅新聞指的是翻譯外國新聞。香港人現在最肉緊,決定報紙質素與報格的本地新聞則不是報紙主打,更不用說以新聞監察權力的新聞乃是社會的「第四權」。即使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明報》的壯大與港聞日漸吃重,但報導的內容偏重突發,談不上「第四權」,監察政府與權力。
從梁天偉的著作,我們可以知道香港新聞界視新聞為「第四權」,珍視與捍衛「新聞自由」「編輯自主」只是香港前途談判至今三十多年的事情。
審視當下,即使一國兩制已經名存實亡,在嚴峻的政治環境與社交媒體的夾擊下被壓得看不見未來。慶幸的是,即使外在環境多惡劣,我們還見到傳真社對南生圍縱火的仔細調查,有線電視新聞刺針揭露教育局要求出版社修改歷史教科書,以及香港01的聖公會牧師涉嫌性侵犯的報導。
傳媒與新聞從來不是一條易走的路,特別是新聞有能力令當權者尷尬,為他們帶來不便甚至下台。
由戰後新聞只是商品,是共產黨及國民黨宣傳工具到八、九十年代的新聞工作者把新聞水平提升,強調「客觀、公正、持平」到今天不少年輕記者勇於提出新聞應該有立場,應勇於站在弱勢的一邊,而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理非非式的「客觀、公正、持平」。
外在環境再差,只要對新聞理念有堅持,社會依然需要新聞,新聞一定有出路。
《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是每個關心香港新發展者應該一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