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談假新聞,怎麼能忘了當年的「腳尾米」

談假新聞,怎麼能忘了當年的「腳尾米」

幾年前,世新大學幾位來自港、澳的學生,對台灣新聞媒體荒腔走板的表現大感驚訝,於是拍了一部名為「腳尾米」的實驗紀錄片惡搞媒體,突顯台灣媒體生態的荒謬。

他們設計了「狗回魂」、「拍賣運氣」等無中生有的「假新聞」,把採訪通知傳真給幾家電視台,沒想到還真的吸引到多家媒體前來採訪。媒體不但大幅報導,還加油添醋,自行補上不少內容。

開拍之初,這些同學們曾經找我討論,我除了提醒製作這類影片該有的倫理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媒體真的會來?其實,同學們挑的題材充滿衝突、腥煽、神怪、悲情,再加上,許多媒體需要大量新聞,強調即時,也懶得查証,會有不少媒體會前來報導。

這件事發生在2006年,當年上當的媒體大多批評學生惡意欺騙,少見自我批判,然而,12年過去了,媒體還會再受騙嗎?

當時,社群媒體並不發達,臉書才問世不久,沒有爆料公社、沒有內容農場,更沒有瘋狂的網路即時新聞,每日新聞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只有幾家有線新聞台及傳統報紙。和現在相比,市場競爭沒有那激烈,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相對好一點,或多或少都還可以作到該有的守門工作。

這幾年的媒體環境越來越差,網路上各樣的爆料者越來越多,傳統報紙投入即時新聞戰場狂搶點閱率,不知從那來的內容農場每天散佈大量訊息,社群媒體成了既私密又公共的資訊轉運站,媒體工作者的工作待遇越來越糟,新聞守門的程序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

對部分新聞媒體來說,新聞產製「不守門」逐漸成了習慣,媒體工作者有限的工作時間、擄獲觀眾眼球的商業使命,查証的程序便越來越簡化,有時,甚至顯得多餘,於是直接抄臉書、PTT、微博、內容農場,成了新聞快速生產的妙方,既可完成工作,又能順著風向,隨網民熱議,再加上媒體立場、政商利益的趨使,即使自己心裡清楚,撿到菜藍的未必是菜,還是會硬著頭皮、義無反顧地端上桌。

這樣運作方式逐漸養成了部分新聞生產的文化規則與習性,台灣的媒體生態自然成了「假新聞」的培育場,包括「中國因素」在內的任何有心人,只要抓到媒體生存邏輯及產製文化,就有機會操控媒體,帶起風向,新聞媒體不但難以在混亂的社會扮演澄清資訊的角色,相反的,還可能淪為被人利用的謠言擴散者。

「假新聞」的生成原因當然複雜,除了防止謠言散佈者的惡意行為,閱聽眾也不必因著自己的喜好、恐懼、利益就隨意相信或轉發訊息。

回到媒體來看,問題一樣很多,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問題,但至少,還有一點理想的媒體機構及工作者,除了作好必要的查証,也不要忘了我們多少是個權力的人,我們的報導、我們的傳佈都可能造成社會或個人的重大影響,雖然我們只是完成每天的工作者,但一不小心,卻可能帶來社會的重大災禍,新聞工作,不能等閒視之,也不能有權無責。

呃…我另一篇小小談「假新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