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潔瑛去世,登上《蘋果日報》頭版,有個紀念專輯,更附送海報。有網友看不過眼,直指諷刺,他說壹傳媒正是逼她走到崖邊的惡勢力之一。他搜出十多年來壹傳媒對她的報導:狗仔隊跟蹤,說她精神有問題,稱她為「四大癲王」之一;就連她發胖、抽煙也是罪名,滿頭白髮更代表她潦倒;狗仔又跟她去賭場,說她賭錢最有精神。多年來,傳媒一直把她的不幸當成商品。好了,她去世了,《蘋果》又是悼念又是惋惜。
傳媒失操守沒道德,殘酷嗜血,我萬二分認同。哥哥去世時,一向不怕得罪傳媒的梅姐也曾厲聲指責傳媒有份害死哥哥,指的是狗仔追蹤與負面新聞加重他的精神困擾。說傳媒有時把人逼到絕路,並不誇張,我們距離阮玲玉因「人言可畏」而死也並不遙遠。然而,我常常問的是:是誰養活、養肥了這些媒體——特別是當年的八卦雜誌?這些雜誌的最大邪惡,其實是它們有本事引出了讀者心中的魔鬼。
十多年前,我有個香港朋友在某八卦雜誌工作,她曾告訴我裡面的工作模式:如果某星期沒什麼勁爆封面故事,他們就會開會討論有那個藝人可以「做」——即是虛構負面新聞。當然了,也不是誰都有被「做」的價值的。她當時說,讀者最愛看張柏芝的負面新聞,只要把她寫衰,就算看起來漏洞百出,銷量仍有保證。
同理,為什麼藍潔瑛發胖、抽煙的樣子都不放過?盯上她的不只是雜誌編輯,還有讀者呀。雜誌生產人肉叉燒包,因為很多人想吃想買呀。一直以來不都是這樣嗎?某藝人被狗仔追到煩了,偶然發怒失態,「記者」(請容許我用引號)把過程拍下,網民往往是一窩蜂罵那個藝人,尤其是像陳冠希這種本來形象就差的人。有多少會去問:誰叫你去跟蹤他?
當年對狗仔隊深惡痛絕的張曼玉曾經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記者)也有下班時間,為什麼我一天廿四小時要隨時被拍、隨時接受訪問?」當然,社會是不會了解的,因為大家都說:「你是明星賺錢多,要食得咸魚抵得渴。」更厲害的邏輯是:「車~你如果冇咩唔見得光,做咩怕狗仔跟蹤呀?」(你冇做壞事,於是我可以在你家中裝偷聽器?)
記得當時肥肥病重,還要被狗仔跟蹤,拍下她極度消瘦的照片,我看了又不忍又憤怒。我一直很痛恨這些雜誌,決意不會花錢去買,以免助長歪風。但由於要教「傳媒與社會」一類的課程,當年八卦雜誌風氣又盛,我只有在每月一次剪頭髮的時候翻看,嘗試貼近這種社會現象,偶爾要在課堂上舉例。
好了,如今這種雜誌一一倒閉,香港也沒剩多少藝人有被跟蹤的價值了,真的是一拍兩散。但社會大眾——間接害死藍潔瑛的共謀——喜愛看著他人的悲劇吃花生,這嗜血特質又怎會隨之消失?
願藍潔瑛安息,你的美麗令人心痛,因為社會大眾有份摧毀。
原文刊在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