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次跟學聯的朋友參與遊行後的研討會。
圖:幾位嘉賓在台上分享對稅制的見解。
圖:這名法國來的學者在了解我們幹甚麼。
圖:小組討論
每次遊行後不是留守,就是兩手空空地離開。這個研討會是一個好的平台,讓遊行人士在一輪宣洩後,理性地分享對是次議題--「香港稅制如何養肥呢班地產商?!」,實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眾再鞏固自己的理論,同時亦能體現生活民主,我想這應該算是participative democracy吧。
在這公共空間理性討論其間,警方一度不冷靜起來……
圖:一名警員突然站在高處。
是次討論會有不少與會者輪流發言,發表自己如何艱苦地活在這制度下,其中一位新來港婦女憶述自己雖然很努力工作,但在這城市遭歧視的時候,亦不禁飲泣起來。
圖:這位女士不禁飲泣起來。
除了探討香港稅制、本港對新來港人士的政策外,最令我深刻還有一些對公共事業私有化及壟斷的討論。主持人舉的例子是一些大財團如何自我製造成本上漲的假象,如一方面加隧道價,另一方面自己的巴士事業就藉「隧道加價」為由,又提出要加價,左手袋一筆,右手袋一筆。
由於香港沒有法例禁止,專利巴士公司的大股東同時成為香港主要收費道路的大股東或主要投資者,這個政府沒有明言的漏洞,就造成了香港的大財團可以不斷自我製造「成本上漲」的假象,先在行車隧道加價,然後製造藉口在他們經營的專利巴士業務上大幅加車費,導致市民的生活負擔大大增加。照理隧道營運成本固定,收費太高令車流減少對營運不利,但隧道公司大股東算不是這盤賬時,就不難理解那些隧道擁有者的決定。
"http://www.inmediahk.net/%E5%85%AC%E5%85%B1%E4%BA%A4%E9%80%9A%E7%9A%84%E...
圖:很棒的主持。
討論環節完結後,與會者將自己對香港經濟結構的不滿,貼在長江門外。此時,呆了很久的記者開始騷動。當我貼了自己的意見後,突然後腦被硬物一撞,我原本以為是一些「示威」的行為,但原來是有線電視記者的攝影機,我看見那工程師忙得連回頭道歉也沒有,原來是趕着到長江門外拍攝,彷彿遲了一步就會「執輸」比其他記者。
眼前盡是記者,到了一會兒才見到原來有幾名警察在勸阻與會者不要張貼字條在門上,我所親眼見的是一堆人群,沒有任何暴力的行為,或涉及衝撞的行為。
圖:與會者把意見貼在鐵馬上。
圖:有線電視工程師
圖:警方VS記者?!
然而,回家後看晚間新聞,當中的形容卻是:
圖:「集會人士沒有理會警告」
圖:「雙方一度發生碰撞」
為何新聞所形容的,盡是「衝突」、「碰撞」、或集會人士與警方怎樣怎樣的字眼? 在三個多小時的理性討論中,所佔的比例遠比所謂小插曲的多,但一般市民在電視看的都是一些「衝突」行為。
開頭看見那麼多記者在場,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這類型的participative democracy會被報導,從而改變市民對「遊行示威」的觀感,並展示民主決策其實可從這些民間討論會開始。但原來,記者們可能只是等待着「更具新聞價值」的「小插曲」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