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離職.啟事

被離職.啟事

今年10月,《號外》的書評別冊和電影別冊在一眾努力下誕生,算是令文化界朋友帶來了一點久違的期待。在嚴肅本地書評園地不太多、電影雜誌缺席的此一時空,大家雖然對這個企劃帶著觀望或忐忑,但也不吝給予各種建設性意見。

三個月裡,我主理了第一期書評和第二期電影別冊。不過變幻原是永恆, 2014年12月出版的《movie xtra》,出版前一個星期突然收到通知,須延至2015年1月。2014的香港電影回顧,被逼延至2015年,作者須重訂文稿,沒有喜感,但荒謬。荒謬在2014年11月中才帶來好消息,通過了2015年度計劃,當中包括兩本別冊,編輯稍為釋懷,復專注埋首工作。2014年12月中,公司從鰂魚涌遷往黃竹坑的高級商廈,簇新的辦公室裡除了豪華的桌球枱,還有我的辦公桌。

在桌上工作了幾天,也在我接近完成第二期《movie xtra》編輯工作之際,突然收到「被離職」的通知。

眾所周知,現時香港的印刷媒體面臨市場萎縮、傳播方式轉移的挑戰。要創造文化批判的氣氛、要鼓動獨立報道新聞的潮流,無疑是艱難的。決定離開《字花》以後,《號外》主編張鐵志邀我往《號外》開辦新的書評和電影別冊,說明他們希望製作思想性、前瞻性俱備的嚴肅刊物的決心。我佩服其承擔和勇氣,也希冀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幾乎即時答應。然而這短短數月裡,那眾所周知的困難卻變得非常立體。也許是我九年的編輯生涯裡最立體的一次。

作為前線編輯,除了編輯上述兩份別冊,又先後策劃了跟書評人、影評人的聚會,以期集思廣益。後又於九龍城書節舉辦兩場公開講座,探討書評編寫的前景。由是,書評別冊的創刊,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小事件,引發了部分媒體的關注,我們接受了幾個訪問,引發了一些關於閱讀和書評的一點思考和討論。

不過,就在首期書評別冊還在印刷廠裡,尚未推出市面時,我被告知「製作思想性、前瞻性等俱備的嚴肅刊物」這個初衷不過是「自high」的行為,也不合符「經濟效益」——雖然說這話的人士當時並未讀過第一期的書評別冊。他說理念需以市場價值彰顯,並要求我們一個多小時內提呈報告,別冊如何在未來發展上吸引、配合大型商業機構的贊助,並且發展其業界內的影響力。當我們苦思如何在維持內容的深度上爭取廣告、又如何在和機構合作以及獨立性之間得尋求內容上的平衡時,原本雙月刊的兩份別冊又突然被改為季刊。祭出「經濟效益」說辭的下一步,便是進一步裁掉別冊的成本,除了出刊頻率,稿費,便是人。

媒體的文化使命和承擔是真金白銀的,所以我絕對明白當中的限制和犧牲。不同年代的媒體工作者也同樣在付出自己,在長年低薪和被社會懷疑的情況下工作。但媒體編採也往往被機構視為公司最大的、最易裁切的財政負擔——而這負擔竟然不是豪華辦公室的天價地租。然後讓熱情燃燒,在現實生活的各種包袱壓至未能喘息為止。

更重要是,假如編輯決策跟著媒體金主跳躍的思維搖擺,媒體的使命和承擔可以如何延展?

貧瘠的輪迴又如何扭轉呢。有朋友笑說或許世界革命來臨才可以。我想不到。我只想到,對書評別冊和電影別冊有所期待的朋友,他們要失望了。(當然現時的同事也會盡力令它們出色啊。)雖然兩份刊物我也只做了一期,進步的空間很多,例如書評別冊的命名問題等。但我所接觸過、邀約過的作者和別冊同事,都盡力讓它們變得美好。

在此謝謝所有作者和同事的信任,所有朋友的批評和鼓勵。也向一直努力的同業致意。媒體人如今還要面對更大壓力。在未想到媒體有甚麼未來之前,我仍然希望在媒體做到更多,開拓具公共性、開放和批判的文化平台。(抑或我把所遭遇的編輯室情況寫出來,即將會被列入黑名單?)由《明報》、《信報》、《字花》至《號外》,學習了許多、也累積了更多反思。但也有時會覺得好累,想,是否應離開一下媒體,在另外的土壤試試?或者就是做一份全職工作,在此以外嘗試自己打做一份小雜誌,實踐別於主流世界的新聞價值?會繼續努力思考。無論如何,假如大家有想到用得著我的地方,可以隨時找我。(等開飯mode XD)
新一年,再出發。共勉。

附BOOK REVIEW出刊時所撰的編者的話。

11月號《號外》《CITY BOOK REVIEW》
編者的話

無論是波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筆下那本頁碼無始無終、無法翻完的「沙之書」,抑或艾柯(UMBERTO ECO)說的「礦石記憶」,書本始終是一種可能,對應現世,但同時超越生命。書本的回溯和預示能力,在這座由速度和資本構成的城市,體現更深沉鞏固的慾望。因此,香港的閱讀雜誌沒有消失。

此時此刻,《號外》創辦定期書評別冊《CITY BOOK REVIEW》(隨《號外》附送,亦擬於香港和台灣獨立發售),引入嚴肅、具重量的書評、閱讀筆記、專訪,當是希望能直面時代,省思自身,深化知識脈絡,探索書本的美學⋯⋯或純粹地享受閱讀。今期試刊號的封面專題為READING OCCUPATION。躁動的時刻,我們更需要書本引領我們思考。對象包括後佔領時代、新秩序的街道與香港民主進程——凝視過去,目睹當下,想像未來。陳冠中更一鎚定音,重新定義香港人主體。封面我們請幾位藝術家製作「書之盾」,捕捉沉靜的知識和熱鬧的社會行動互為表裡的特殊狀態。除了封面專題,每期將有來自不同範疇的書評,今期邀得西西、黃念欣和陳錦輝的評論。另設作者與讀書人的對話專欄,以及,探問「書可以是什麼」的小角落——時移世易,大家都在更新和實驗書本的設計和寫作方式。

艾柯還說過,「需要我們拯救的不只是鯨魚、地中海僧海豹和馬西干棕熊,還有書。」在書被邊緣化的今天,也是生命力更需要被激發的時候。希望這冊篇幅不多的書評別冊,能重新照亮書,和看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