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區選揭示廣播政策的缺陷

編輯室周記:區選揭示廣播政策的缺陷

區議會提名期於10月15日屆滿,共943人競逐431個議席,其中66個選區只有一人報名參選,即會「自動當選」成區議員。根據昔日報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於年中在立法會會議表示,因資源問題,今屆不會再與香港電台合辦論壇。若連香港政府都說沒有資源舉辦區選論壇,那有商業傳媒機構能夠擔此重任?簡單如此已揭露本地媒體政策的缺憾,需要社區電視台和公民記者補足。

劉江華本年七月中出席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時表示,政府將動用750萬元分階段宣傳,鼓勵市民投票。而上屆與香港電台合辦的「區議會選舉論壇」,今屆則不再舉辦。看似合理的解釋是,全港區議會選區有400多個,港台不能在各個選區均舉辦選舉論壇。若由主辦單位選擇個別選區舉辦論壇,容易引起爭議。

而最荒謬的「憂慮」,竟然包括即使有論壇,候選人未必會出席。不願面對選民、甘願放棄向公眾闡述政綱理念的候選人,有資格參加選舉嗎?當然,他亦可能票來自有方,認為不用做都能勝券在握。但因這些「hea」候選人而剝奪其競爭對手的機會,公平嗎?

如果我們同意區議會足以影響民生及政府施政,每位候選人都必須如立法會選舉一樣,出席選舉論壇,由傳媒轉播或直播,公眾更能以雪亮眼睛投下神聖一票。可惜現實上,一句「資源有限」,政府和各大傳媒均理所當然選擇性舉辦論壇,選擇原則通常離不開競爭激烈,或是有噱頭、高知名度的候選人選區。結果形成「貧者﹙知名度﹚愈貧、富者愈富」,新秀候選人永遠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可以計計數,減去66個自動當選的區議會議席,仍有877人競逐365個選區。若為每個選區辦一場選舉論壇,先別論各區候選人數目不一,即使每場只是半小時,已經共需182.5小時。一條電視頻道24小時無間斷播放,都要近8天的時間才播放完畢。而安排在黃金時段或半夜零晨時份、周末和平日播放,效果亦有差異。提名期結束到投票日只有約一個月的時間,還未計算事前聯絡工作,廠房錄影安排,剪接人手等因素,即使獲政府資助的港台,工作量的確不勝負荷。

香港電台擁有3條數碼頻道,最有可能播放所有論壇,可惜收視率頗低,仍未成為觀看習慣。若要各電視台和電台聯合舉辦,然後再安排時間播出,似乎又強人所難。上述情況曝露本地廣播政策的盲點,在區議會選舉的重要議題上,傳媒機構只能作有限度報導。如媒體政策一直不變,每一屆區議會選舉只會重複發生。

我們一直倡議開放大氣電波,增設社區電視台牌照,以低門檻吸引關心社區的人士營運廣播機構。如果每一區有社區電視台,它們集中報導區內情況,便可解決上述情況。現時科技發達,Youtube已能解決播放時間問題,不少新媒體亦慣於直播大型社會活動,直播選舉論壇綽綽有餘。如果我們動員全民力量,逼使每一個區選都有選舉論壇,可能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題外話,不經不覺,獨媒已經刊登逾100篇區議會選舉的報道,當中不乏「名不經傳」的政壇新秀專訪,歡迎讀者瀏覽、報料甚至報道。我們將舉辦最新一期公民記者工作坊,詳情請瀏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