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獨立媒體(香港)就「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的意見書

獨立媒體(香港)就「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的意見書

本會一直爭取開放大氣電波,並由公眾參與作為主導的公共廣播服務,可惜今次由香港電台提出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公眾諮詢,卻完全忽視多年來市民「開放大氣電波」的訴求。取而代之的是由官台香港電台全盤主導的「社區參與」廣播,本會對此表示失望。

(一)針對文件問題一「建議目的」及問題二「對象」的意見
反對港台以政府部門身份推動公共廣播
早於2009年的公共廣播檢討委員會報告,曾建議香港需要發展一個真正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而它不一定是香港電台。但在2009年9月發表的諮詢文件,卻又將焦點放回港台,如今更正式推出諮詢。我們認為,由政府部門推動,並不能夠落實真正市民及社會參與公共廣播,淪為官方規管下限制重重的「參與」。一個真正的獨立公營廣播機構應脫離政府,所有製作人員亦不應由公務員組成。

推動獨立公共廣播,落實公民充權
政府一直視公營廣播是「服務」而不是「公民充權」是過於狹窄的想法。諮詢文件完全沒有提及如何 「促進公民社會發展」只列出幾個空洞的目標。事實上,現時公民團體從未有足夠技術支援,或未有機會參與公共廣播製作,我們認為政府應撥款創立社區廣播基金,推行社區廣播教育訓練,促進廣播專業人士與公民團體合作,製作節目於公眾頻道播放。其次,我們認為政府應立即將公營廣播機構的多媒體資源加入創意共享原則,供市民引用及再創作,並設立公共廣播公眾資源中心。政府亦應早日開放大氣電波及公眾頻譜,還公眾及民間社會辦媒體的權利。

終止假諮詢,開放公民參與
今次的諮詢,亦是假諮詢。官方早已定下詳細的時間表,在今年年中便接受申請,年底便推出首季的節目。本會認為應立即終止假諮詢,改為採用開放式公民參與及討論的方式,研究如何落實公共廣播。

小眾數碼頻道播放,影響受眾群體
港台建議,新的「社區參與」頻道,只會在極不普及的數碼廣播頻道推出,本會認為應採用較大眾的FM及AM頻道。

(二)針對問題三「節目主題及製作周期」的意見
主題、節目每季一換,整個計劃無核心價值,未能幫助積累聽眾。段落2.8註釋5又提到,社區事務的節目可包括播放區議會會議或區議會贊助的活動,本會對此表示反對。本會認為區議會應自行撥出資源轉播會議。至於區議會贊助的活動,亦不應予以雙重贊助。在目前區議會撥款由建制派主導下,有利益輸送之嫌。

(三)針對問題四「節目時數分配比例」的意見
建議中只簡單將節目語言劃分為華語及非華語,忽略華語中的廣東話、普通話、客家話等,以及非華語中英語、菲律賓語、印尼語等之差異。

(四)針對問題五「製作人建議資格」的意見
本會認為社區廣播的目的應為市民充權,因此有關資格須盡量降低,社區廣播應該將重點工作放於提供培訓及頻道予市民,即便他們毫無製作電台節目的經驗。

(五)針對問題六「製作人關係」及問題七「利便及支援措施」的意見
節目內容由港台把關,容易導致節目內容保守化,建議由節目提供者自行負擔相關責任,亦免除港台審查的嫌疑。

(六)針對問題九「評審準則」的意見
評審機制不透明,評審準則不明。

獨立媒體(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