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隱君子
攝:周回
資深傳媒人、作家、知名博客、講師,說起區家麟總會聯想到一大堆銜頭,但熱愛遠足的他,或許更安於行山愛好者的身份。區家麟在他的專欄和博客經常都會分享平日行山的趣聞軼事,即使在外地旅遊也會專誠走訪當地的名山大川、綠林鄉郊。也許是出身傳媒,對於身邊的人和事總抱著一種好奇,渴望去了解和發掘背後的故事,驅使他用雙腳行遍世界各地,感受當中的生活和文化。
在這個城市,大家都在趕路
甫坐下,記者劈頭第一句問的不是區家麟的遠足或旅行經歷,而是讀者更有興趣知的——為甚麼這麼喜歡行山?以為這樣的問題他大概已經答過千百遍,駕輕就熟,但他竟然花了點時間去想。原來有些事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太過習以為常,反而少了去想背後的原因。「借用蔡生嘅講法,可能係因為行山係一件好平等嘅娛樂。好似我最近行林村,只要你肯俾好平嘅交通費,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到咁靚嘅景緻。」區家麟說平時香港人生活忙碌,分分秒秒都要趕deadline,不容易按自己的步伐行,只有在行山時才擁有屬於自己的步伐,呼吸自由空氣。雖然香港的山算不上驚為天人,但能夠在大城市邊緣有這樣的郊野地帶,沒有開發成渡假村,又有大海在旁,這樣的例子世界上也沒有幾多個。「其實香港嘅郊野公園係underused,佢佔左我哋土地面積嘅四成,但大家只係集中喺10%嘅 石屎同馬路。郊野公園係感受香港嘅好體驗,可惜俾人忽略左。」
區家麟這麼喜歡行山,是對於喧鬧市區的一種逃避嗎?大自然和社區,好像不應是割裂的,兩者應該有著怎麼樣的關連?他坦言在香港比較少在城市和社區行走,反而在外國較多。歸根究底,是香港值得他流連的地方已經不多,以前或許還有,例如元朗大馬路一帶,昔日有很多舊店舊食肆,現在有的只是無盡的人、無盡的藥房。比起南美、歐洲等,香港的生活空間很少。撇開商業區不談,即使是舊區,車太多人更多,產生的廢氣和喧鬧,根本沒有讓人平靜休息的空間,冷氣的密閉空間更加令人不想出去看這個世界。外國大城市有廣場,民居間有公園綠帶,生活味重,「唔同香港同大陸,外國嘅廣場係俾你生活嘅,遠離大馬路,有樹蔭有長凳,居民可以擺下檔做小生意、玩雜耍,有好豐富嘅生活味道。」
區家麟不斷強調生活味,其實最關鍵的不是小店不是舊東西,重點是「人」——有愛有恨有關係有情感的,才算一個社區,你對一個地方有感情是因為大排檔那位跟你日日吹水的老板,是因為文具店由細睇到你大的婆婆。沒有了這些,對一個地方的情感會很易變得疏離。城市的急促發展,令人的感情淡泊,也令我們只著眼去趕腳前的路,沒有好好步行,沒有慢慢去觀賞、思考身邊的世界。
體驗生活靠雙腳行走
經常遠足和四處遊歷,區家麟應該早已習慣透過行走,體驗和發掘生活。
在外國旅遊時,區家麟最喜愛行街市,觀察和了解當地基層的民情,平日都吃甚麼、食物多少塊、有甚麼傳統生活習慣等等。另外一個觀察當地人生活的好地方是廣場,「最深刻印象嘅係墨西哥城廣場,有好多得意嘢。」傳統瑪雅部落的驅邪、捉鬼、落咒檔口,類似我們的鵝頸橋打小人,也有賣糖水小食、玩遊戲、小丑表演、街頭賣藝、抗議示威等,其中一個棉花糖攤檔的「棉花」有時被大風吹上天,大人小孩就追逐著飄上天的「棉花」耍樂,總之整個廣場有五花八門的人和事,生活味道濃濃的,區家麟說這些只有靠雙腳行走才能感受到。
他說多數旅行的深刻回憶都是意想不到,突然發生的,所以不用計劃太多。他曾經試過在非洲搭順風車四處流浪,差不多把整個非洲去得七七八八,於是飛往馬達加斯加走走。「係一個好離奇嘅地方,四圍都有啲彩色好靚嘅平房,連高速公路都係爛泥黎,雖然好窮,但窮得好特別。」他更笑說原來遠至馬達加斯加,都有很多中國人(而那是二十年的事,現在應該尤甚),走去打工、開餐館等,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發掘和了解這些故事,大概是行的意義吧。區家麟曾在文章寫過一次去阿里山的經歷,那裡的觀光資訊溫柔提醒:「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是一大串山脈。」儘管如此,也只有區家麟這類行山發燒友才會把阿里山當作一個遠足地點,而不是單純觀光景點看待。他去阿里山的時候盡量選較晚的時間避旅行團,也主要走行山徑,避開多人的旅遊點。「太多人,就冇左行山俾自己有寧靜空間嘅意義,而好多時係僻啲嘅路,先會撞到村民同佢哋傾偈,了解佢哋嘅生活文化。」
我們行的只是今天的時空
區家麟在非洲流浪時,到過一個叫馬拉維的國家,遇上過一位老伯伯,問他來馬拉維做甚麼。「其實果度冇咩特別,我都係隨意流浪,唔知點答佢,所以就話只係黎隨便走走四圍睇下。老伯伯個樣好奇怪,望住我話:你一定係好有錢。」其實想來也是,我們香港人有金錢和空閑四圍旅行,實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所以更加要珍惜遊歷的機會。區家麟說他最珍重的旅遊經歷,是能夠深刻認識每個地方的習慣原來跟我們可以是如此的不同,學會了包容別人和自己,以及透過旅行的影像和故事,直接地提點自己對世界認識是何其的少。
「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這句是區家麟經常在課堂在文章掛在嘴邊的說話。行是重要,但也有其局限,單單是行並沒有意思,因為我們只是在時間軸的平面,行的只是今天的時空,不讀書就沒法子了解地方背後的歷史。「行完歷史遺跡,都要睇書,了解過去,知道以前嘅時空,配合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視野先至完整。」
曾經看過一位旅行作家寫過,他一生中不斷地走在旅途上,是因為他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他就死了。我們都走在生命的旅途上,不斷地摸索和遊歷,但關鍵不是走了多長的路,而是在步行的時候思考了多少,觀察了多少,學習了多少。一停下腳步,我們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