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你的記者朋友,卑微工資日曬雨淋」
執筆前在網絡看到以文首所引作主題的文章,令我這個也曾勇於當「看門犬」,後來基於現實成為「新聞逃兵」,感受良多,不吐不快。
文章指出,現時香港記者的待遇仍然卑微,並舉例說明,有記者入行十年,大專學歷,月薪只萬七港元(三千多紐幣);而一個只有高中學歷,投考警察,起薪點是萬九港元,五年後按例會升到二萬四千港元。
我們都可理解,記者和警察的工作同樣辛勞和貢獻社會,但待遇殊不公平,而記者待遇偏低和不受尊重,顯非社會之福,個人之事。也非自今日始,一直沒大改善,不勝唏噓!
七十年代中,我在原居地香港唸新聞系,畢業後幸運獲曾實習的「工商日報」聘仼為外勤記者, 月薪七百五十港元,雖然待遇也是比當警員低,卻甘之如飴。理由是自己選擇,而見多識廣、看事待人多角度思考、為民喉舌,都非金錢所能計較。那時還仗年青,也欣慰能力和為人屢獲上司友儕賞識,很快便得到推薦,在叧外兩報章兼職。而我不同於那時突發記者的「插旗」,即把採訪得的資訊和圖片分發給多家報社。
事實上,全盛時期,早上八時許返扺「星島晚報」,工作至下午一時截稿後,稍吃裹腹,準二時趕回「工商日報」當值。到晚上八時下班後,吃過晚飯又往「東方日報」負責外電翻譯,迄凌晨一時方休。如是者可達月薪二千多,加上鮮應酬,少花費,三兩年間,已儲夠三萬港元遊歷世界。
1983年,結束長近一年的「泛美公路」旅程,回港後蒙昔日主管厚愛,轉到「香港電台」電視部參與製作「鑪峰晚語」及「鏗鏘集」等時事節目,再後轉往TVB 主持和策劃一系列旅遊節目。其中因出身報界的關係,在「鏗鏘集」期間,曾被指派製作「記者」的專題,剖析八十年代香港記者待遇偏低,不受尊重,採訪手法受爭議.....等種種問題。
該集專題中,訪問資深報人李錦洪兄,他提出「新聞逃兵」一詞,意指報刊記者熱愛他們的工作,亦義於為民請命,無奈待遇可耻,難養妻活兒。不得不顧現實,一段日子後,改投其他界別和媒體,如公關公司,電視台,政府新聞處......成為「新聞逃兵」。
我就是「新聞逃兵」之一,若非待遇偏低,最想留下的仍是報刊,因箇中發揮和滿足感,皆比其他媒體要大。而那時向後輩力言當記者的意義,今天真不敢鼓勵子侄入讀杳無前途的新聞系。
開創先河
初當記者,滿懷理想,也會把早期的報導剪存。其中趁1983年隻身遊歷中美洲小國百利茲時,以記者身分訪問該國新聞局長,大談香港前途問題,由香港「快報」巨幅發表,開創特派記者到外國採訪先河。
百利茲新聞局長一句「尊重港人本身意願」,是冠冕堂皇,也屬由衷之言。可中英兩個政府從來只顧本身利益,漠視港人看法。現實就是如此,和記者被迫成為「新聞逃兵」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