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城交還牌照 學者:數碼廣播政策絕對失敗

(獨媒特約報導)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昨日決定交還數碼廣播牌照,繼鳳凰優悅及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後,三間商營數碼電台已全數「還牌」。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數碼廣播政策是絕對失敗,又認為政府限制了公民社會在數碼廣播的參與, 並斥政府「根本不會作檢討」。

新城在聲明中稱,公司一直投入資源,但因為各項配套未能適時配合,令數碼廣播進展未如理想,廣告空間亦一直未能拓展。聲明中續稱,形勢在過去大半年急轉直下,加上另外兩家電台交還牌照,令情況更差。

蘇錦樑:已盡最大努力支援數碼廣播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日見記者時表示,對新城交還牌照感到失望。他稱政府已盡最大努力支援數碼廣播,現正進行有關檢討,包括在港的發展前景。被問到數碼廣播政策是否失敗及檢討後不再發牌,蘇錦樑表示政府持開放態度,會在政策上配合市場和新科技的發展。「不是每項新科技的發展,都能確保一定成功。」

IMG_7930

杜耀明(資料圖片)

杜耀明認為,數碼廣播和模擬廣播的內容雷同,是主要的失敗原因。杜耀明解釋指,兩者的傳播形式不同,但模擬廣播已較早進入市場,但內容和商業模式卻近乎一樣,對較遲進入市場的數碼廣播非常不公平。

他續稱,廣告商對數碼廣播沒有太大期望,因為數碼廣播在內容上已有所不及,甚至只是重複模擬廣播的內容。「內容一樣,廣告又搵唔到錢,可以預期係會失敗。」

螢幕快照 2016-09-13 16.27.50

圖:鳳凰優悅在2015年9月18日宣布交還牌照,在同年11月7日起停播

杜耀明又斥政府只把數碼廣播當成商業模式,排除了宗教、非牟利團體和政治組織等不同性質的團體參與。他認為當局此舉如同限制公民社會的發聲:「政府只對商業有責任,對公民社會就無責任。」

本地數碼廣播在2011年3月推出,行政會議當時向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鳳凰優悅及新城廣播有限公司發出為期12年的數碼廣播牌照,共13條頻道。三家商營數碼電台其後在2012年間先後啟播,DBC共有七條頻道,鳳凰優悅及新城則各有三條。

香港電台在同年九月推出數碼廣播,港台分別有五條頻道,但均是轉播為主。31台現時的主要時段與港台普通話台作聯合廣播,33台和香港電台第三台,即英文台作聯合廣播,35台主要和香港電台第五台作聯合廣播;32台及34台則分別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英國廣播公司的世界頻道。

4324

圖:DBC在今年8月8日宣布交還牌照,大部分員工服務至9月7日

電台監斥政府支援和配套不足

DBC在上月8日宣布因為數碼廣播發展未如理想,加上廣告不足,遂決定交還牌照;大部分員工服務至9月7日。 前商業電台及DBC節目監制、現為網台D100監制的王德全則稱 ,推動新的科技需要投放很大的資源,但政府的支援配套和視野均不足;認為從現時三間數碼電台均交還牌照,數碼廣播明顯可見是失敗。

王德全又表示,現時的數碼廣播未能發揮「有聲和有畫面」的特色,所以無法吸引新聽眾。王認為,政府要發展數碼廣播,長遠應考慮取消模擬制式,淘汰舊有制式;才能增加競爭,但現已為時已晚。

他又表示,網絡電台現時百花齊放,政府應鼓勵發展,例如開放網媒的採訪權。王德全斥政府聲稱稱要發展創新科技,但卻連網媒採訪都容不下:「你帶頭自我審查,限制採訪,點搞呀?」

在DBC任職監製近5年的小米則對獨媒表示,政府一直缺乏支援數碼廣播。他批評現時的廣播政策落後,對數碼廣播的定位不清晰,例如是否長遠取代模擬廣播。

他認為,新城和港台一直有FM頻道內容作支援,但DBC卻是親力親為製作節目,所以一直舉步維艱。 小米又提到,政府在今年年頭才重新宣傳數碼廣播,斥政府是愛理不理。「數碼廣播個廣告已經三年無播過,見鳳凰執咗就播下。」

記者: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