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這種讀者不過是比港豬好一點點 : 不求甚解,但求知道周遭切身的事 ; 新聞觸覺是零,從無接受過專業傳媒訓練,亦吃不起這行飯。之於我,看新聞是滿足好奇心 : 我身處一個怎樣的社會 ; 高官說了什麼蠢話 ; 今天的香港又怎樣比昨日的更要荒謬。
選擇感覺可信的媒體,光顧幾次,以後就會長駐。「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最老套的一句話,但事實是,在香港,選擇是如此貧乏。龐大雜亂的資訊浪潮裡,信得過的有幾多? 我們有 一個連「拳打腳踢」四字也容不下、專搞俾面派對的電視台。報紙呢? 除了食生果以外,有什麼選擇? 某份較主流的英文報紙,社論一欄也愈寫愈紅。
網媒及社交網站,已取代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角色。有些時候,比起報紙,一個普通小市民放上網的短片及消息,更加赤裸裸,反應更快。只要有一部手機,以及一顆相信公義、矢志傳遞真實資訊的心,任何人也可以是個記者。因此,我變得重視一篇篇獨立的文章,以及每一位獨立的作者 : 吸引我的並不主要是媒體的立場,而是它所刊登的文章。
只要有趣,只要可信,我就會看。假如有天,李偲嫣搞個「私煙新聞」、周融搞個「薑蓉新聞」,我也不會因為兩人背後的政治取向,而甚至拒絕點進他們的網站——反正只是看一眼、看幾篇文章,不代表我要成為忠實讀者,也不代表我必須毫無保留地相信他們的報導。我不會因為看幾篇文章而攀上道德高地,反之亦然。最重要的是它對我胃口嗎? 它能吸著我的眼球嗎? 有如進食、生理性一樣的主觀選擇 : 喜歡或不喜歡。
幾個月前,如常點進《主場新聞》,見到它忽然關閉的消息,我的反應只是難以置信。我沒多少文藝修養,主場上所謂較離地、中產口味的文化文章,只是偶然看看。大多看它們的即時新聞 : 出得夠快、夠多,貼近時事而篇幅不會太長,有時提供不少主流媒體所沒有的觀點。蔡東豪恐懼什麼,我沒興趣知道,只是想 : 主場關閉,還可以去哪裡找到一個同類型的媒體?
但《立場新聞》開張,也沒有為我帶來一絲驚喜。我一直隔岸觀火: 許多人指責蔡東豪、許多人為《立場》說好話、許多人開page玩惡搞,生活再一次比戲劇精彩。我只是一個冷漠的讀者,對於媒體並沒有特別的感情,一旦它不能吸引我,就會毫不猶豫地離去。這幾個月來,已有更多媒體可以取代主場新聞的角色,它既非唯一,亦非必需。
帶著好奇心、平靜地點進《立場》的網站,看了幾篇文章,我始終找不到任何理由說服自己,單單因為蔡東豪恐懼什麼或會否再次恐懼,而罷看這個網。或者是四周的人太清醒,而我太麻木,因而我的關注點並不落在網站搞手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