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沒女》看無線的「搏鬧宣傳法」

圖片來自評台

早前還在撰文批評傳媒常用「剩女」一詞侮辱女性﹐轉眼間無線電視台便推出《沒女大翻身》的所謂「真人騷」。由於家中電視長期不開﹐此騷播放至今一集仍未看過﹐不過從facebook鋪天蓋地的議論﹐以及免費報紙竟動用頭條讓節目製作人解畫﹐可見無線的「搏鬧宣傳法」似乎又再成功﹐遂撰此文評析之。

雖然至今還沒看過一集《沒女》﹐不過可以猜到它跟《盛女大作戰》大同小異﹐其節目大都是找幾個不知專業在哪裡的所謂「專家」﹐協助參與節目的弱勢婦女改造形象﹐最終成功「翻身」或求愛成功的故事。觀其節目模式﹐總感覺跟之前瘋魔美國的《粉紅救兵》似曾相識﹐算否偷橋尚不敢妄下判斷。不過從九十年代「參考」亞視而製作的《城市追擊》﹐到那些山寨味道甚濃的《超級巨聲》﹐無線涉嫌偷橋的案例多不勝數﹐直到今天已經接近麻木﹐不應大驚小怪。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無線從《剩女》到《沒女》﹐背後都似乎有一種宣傳催谷收視的模式﹐鄙生將之命名為「搏鬧宣傳法」。所謂「搏鬧宣傳法」﹐便是用譁眾取寵的方式﹑節目名稱用上惡俗的字眼﹑巧妙地將時下爭議性話題成為節目元素﹐拍攝一類帶有窺探他人生活的所謂「真人騷」﹐籍此滿足部份觀眾的八卦和獵奇心理。製作單位應該深知節目出街後﹐必定毀譽參半甚至彈多過讚﹐不過只需帶動輿論關注和討論﹐不論好評還是劣評﹐某程度都有機會引起未看過的人注意和興趣。

這種宣傳法的厲害之處﹐在於網民和街坊茶餘飯後的討論和評論﹐都會變相成為此節目的軟性廣告。由於節目引入了一些爭議性元素﹐必定會觸碰部份人士的神經﹐而他們批評得越厲害﹐曲線宣傳的作用反而越大。部份平面媒體為了跑新聞﹐眼看輿論的激烈討論﹐也會覺得有報導價值﹐報章一報導節目出街毀譽參半﹐節目製作人又可借機「解畫」﹐最終不覺意也幫了無線免費宣傳節目。這便解釋了無線為何拍畢《剩女》之後﹐又會食髓知味再拍《沒女》。

如此說來﹐這便解釋到「沒女」一詞為何明顯有貶低弱勢婦女之嫌﹐無線也要執意用之﹐因為它要引蛇出洞﹐挑釁婦權分子出來抨擊。這也解釋了節目頭炮為何會先播出「新移民阿銀」﹐為何節目會叫阿銀混進當日反蝗遊行之中「假扮記者」﹐這也是煽動所謂本土派跳出來之招數。無線似乎掌握到所謂本土派好戰的特質﹐「新移民阿銀」有如魚餌﹐親本土派的媒體和網民必定上釣。果不其然﹐節目一出街所謂本土派立即口誅筆伐﹐跌入「搏鬧宣傳法」的圈套之中。

雖然深知無線「搏鬧宣傳法」的技倆﹐無奈本文還是弔詭地墮入了它的圈套之中﹐原因只在於此招若不拆穿﹐結果是更多人乃至媒體成為無線免費傳聲筒而不自知。要破解此法其實很簡單﹐只要記著愛爾蘭著名詩人王爾德的名言﹕“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life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無線最怕不是你們議論它的節目﹐而是沒人談論﹐情況就如亞視一樣﹐管它一天重播《大俠霍元甲》主題曲多少次﹐誰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