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能量化的,係愛還是責任?——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一)

不能量化的,係愛還是責任?——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一)

早前發表的審計報告,列出香港電台收視及收聽率低、重播節目及雜項內容過多等罪狀。若是其他部門,譬如說警務署—被審計署批評為「大花筒」,未有將涉及過億的餘款匯報及退還政府,更重複採購,涉違《採購規例》—相信很難得到有識之士體諒和同情。港台的情況有點特殊,她不是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工作多年仍然是非公務員合約員工,這情況就很不理想,但借用文化評論員阿果在明報的分析,審計署搞錯了三點:一、忽略了前因;二、見樹不見林;三、混淆了特質;這三點,在筆者看來,是足以令審計署對港台的批評變得軟弱無力。

港台接收亞視的免費頻道來做,又面對智能手機年代的挑戰,但政府就是不肯投放更多資源,連一幢新的廣播大樓都起不成。在限米煮限飯的情況下,審計署用商營電視的收視標準來考核港台表現,跟綑住一個孱弱書生的雙手,再推佢上擂台比賽,是否同樣地無譜?

但錢只是其中一環,要批評又好,要提議又好,同樣,甚至更重要的是有一套文化事業的理念和發展藍圖為根據。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趙善恩指,港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在目標和節目取材上需較注意社會責任,關注小眾議題,而這些議題非大眾路線,可能對收視也有影響。這個觀點,背後其實就是建基於一套照顧精緻、多元文化和弱勢社群的人本主義思想。

所謂以人為本,並非口號,亦非單單體現於GDP有幾多,雄偉建築有幾新奇壯觀,以及人的物慾有多大程度獲得滿足。一個宜居城市,特別是到了已發展階段,再建設下去,便得逐步減少依賴硬件擴充,將重心轉移去人的精神和文化層面。因為,發展的根本,是令最多人活得最大程度的豐盛,並且遠離痛苦,或將痛苦減到最少。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借助物質趨樂避苦,去到一定程度,效益會遞減。這時便應該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上,兼顧更多過往受忽略的心靈訴求,或被壓抑的聲音。一個文明進步的城巿,最珍貴之處,便在於有這種體貼的知性和追求,盡量擺脫弱肉強食的森林定律。

由於港台不需要靠廣告維持收入,不需要為了搶收視而走通俗或媚俗的路線(可比較一下港台電視的《五夜講場》和ViuTV的清談節目)。小眾口味的節目,收視率當然無法和大眾化節目比,這是重質不重量的製作方針下很難避免的事。但假如我們認為,香港人值得有較具文化深度和品味的本地電視製作,這些節目又確信有助豐富大家的生活,増長大家的見識,那麼,港台這種補主流電視不足的製作方針,不單不應該被扼殺,更應該強化和優化,為香港壯大軟實力,持續提供一股精銳的生力軍。

有一些發展的理念和準則,是不容易或不能量化的,故此,要設法研究怎樣和另外那些量化的原則並存和兼容(計算GDP之類的量化原則不是不需要,而是不應該獨大)。38位經濟學者在推銷「明日大嶼」時,卻視香港為一個大型地產商,主要講資本賬的收支和賺蝕,以錢作為計算單位,背後的發展觀,明顯把一些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難以量化的社會價值排除。「我們難以把對環境的影響量化,不過現有方案已經在可行的範圍內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這樣輕描淡寫,便把關乎下一代的重大問題和相關考慮剔除,別說環保人士,只要不是那麼短視的人,都很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