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泡尿引發的媒體思考

圖:ANP

作者:花火

(荷蘭在線專稿)曾經有一個供職於某公知媒體的中國年青人向筆者吐槽:上學時,以為中宣部宣傳機器說的都是假的,自由媒體說的才是真的;長大工作後才發現,中國媒體說的不一定都假,所謂「自由」媒體說的也不一定都真。

真不真不一定知道,但是自由媒體會從一個事件中找到合適的角度,以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幾天內地香港之間的爭吵可以算是一個例子:一對大陸夫婦在孩子忍不住尿時讓孩子當街便溺,被香港媒體記者拍到,然後夫婦上前討要照片,被拒後發生爭吵、打鬧直至報警。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內地,恐怕不會受到什麼關注,但是發生在香港,便成為了一個能讓兩地口水漫天的導火索。

筆者認為,這其中,誰是誰非,應當怎樣評價,似乎各有各的道理。而在事件中媒體怎樣報道,則直接表明了媒體本身在輿論論戰中所選擇的陣地。

這件事人們可以從很多角度進行解讀,但我最先想到的是兩個方面:媒體和媒體人在報道當中應當持怎樣的態度?香港內地之間為何有一種矛盾乃至敵視的情緒?

如今隨著自媒體的流行,對於一些社會事件的報道中,主流媒體似乎已經沒有多少優勢。筆者認為,媒體、或者說是媒體人應當秉承自己的操守,在報道之前詢問當事人、路人,進行一些調查之後方可撰文論述,而這樣一來二去,實效性和現場感就肯定沒有目擊者在自媒體平台上的表述(文字、照片、視頻)強。雖然媒體人也有自媒體平台,但在這些推特、微博之類的自媒體中進行表述,媒體人也必須表現出一定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須知別人關注你,很有可能是因為你自身的媒體人身份。

這次事件中,香港記者閭丘露薇就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現出十足的與自己記者身份不符的不客觀和偏見。就如筆者在開頭所說,閭丘露薇大記者在此次「小孩隨地便溺」事情中找到了自己的角度,並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即大陸遊客素質低,讓孩子隨地便溺不說,還對拍照批評的港人指罵和拳腳相加,然而事實是否正確全面卻不得而知了。

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很多時候調查再充分,也無法真正回到所報事件發生的那個時刻,只能是盡可能地還原真相。但在香港媒體最早報道出的內容上,事件缺少起因、經過模糊、連小孩子是男是女都沒有分清,卻先入為主地進行批評,這種態度又怎麼能被內地的輿論界接受呢?如果只是蘋果日報這樣的自由派八卦報道也就罷了,在新聞界有一定影響力的鳳凰外加閭丘露薇這樣的「大」記者,採用這樣主觀的觀點、使用不齊全的新聞素材,合適嗎?盡管之後閭丘露薇在微博上進行辯護,表示在香港讓孩子露下體、隨地便溺、打人都是不對的,但她是否也能對港人的行為進行一番評價呢?

對於為什麼香港內地有矛盾的問題,媒體上的解釋和討論很多,如集權國家論:享受自由的香港人反對專制集權的國家機器;恩主心態論:香港享受到內地的優惠政策,還天天對內地「說三道四」,而內地人「有錢就是爺」的心態也引發了港人的反感;資源稀釋論:香港寸土寸金、資源稀缺,內地人來港搶購奶粉、搶佔生產床位都是對香港本土資源的一種稀釋,引發矛盾;素質差異論:港人自視素質高,看不上素質低下的內地人,內地游客有一點點的不文明舉動,都會被拿來進行批判……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理論從某些方面講都有道理,但從根本上其實都是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須知「倉稟實而知禮節」,香港曾經(現在或許也是)是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在中國乃至全球金融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濟的繁榮和對外的開放造就了港人的高素質和世界心態,外加「日不落帝國」子民所享有的超乎內地人的優越感,是97年前後港人可以淡定對待內地遊客的心理基礎;但這些優勢在最近的20年中正在逐漸的退色,港人自身心態必然要調整,而調整需要時間,這期間港人對今後的迷惘便直接反映在現在對內地的態度上了。筆者最後要套用高旗的一句歌詞「對明天的恐懼來自對昨天的眷戀」:資源稀缺、素質差異都是表像,經濟地位的衰落、自身定位的迷惘和所謂「自由」媒體的教唆與炒作才是根本的導火索。

(特約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荷蘭在線觀點。原文刊於荷蘭在線,按內容伙伴協議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