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人」快將消失嗎?

「香港人」快將消失嗎?

「香港人」快將消失嗎?

年初某補習學校拍宣傳片,訪問一班00後,了解她/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喜好。這條有近三百萬人次觀看的片,使一句「Facebook是老野先用」成為網絡熱話。作為智能手機年代的霸主Facebook,突然間和老餅劃上等號,殺不少活躍用戶一個措手不及。

之後陸陸續續有人談論世代文化斷層,最新一條片是眾志的00後大測試。單憑這類片,單憑這麼少受訪對象,實難判斷有多反映真實情況。但以筆者所知---包括聽多位在教育界前線工作的朋友說——千禧一代的思想與文化確實跟八九十後有明顯差異。生理年齡的影響不說,筆者更相信和心理/認知的差距有關。要尋找問題的源頭,便不能不從她/們接觸世界的窗口——常用的社交媒體——入手:玩IG和Snapchat而不(經常)玩Facebook,可能是關鍵所在。

在Facebook未興起前,一般人都依賴報紙、雜誌和電視等媒體獲得資訊。智能手機普及,FB成為不少人認識世界和接觸社事時事的主要途徑,傳統媒體的滲透率和影響力大不如前。即使FB不利閱讀長文,而且助長圍爐效應,但至少提供一個平台,使人緊密相連,互相交流碰撞,鞏固或更新自己的想法。傘運前後,公民社會活躍非常,網上政見鋪天蓋地,意見交鋒比比皆是,都不得不歸功於FB。

FB獨大,政治資訊傳播,以及本土文化承傳,便更依賴它發揮功能。但隨著00後集體放棄(或大幅減少使用)FB,由歷史知識、流行文化、以至對世事的了解等,薪火相傳的紐帶便切斷了。加上00後本身有太多渠道獲取不同資訊和娛樂,實踐多元選擇,嗜好及口味的板塊變小,趨向零散,除了復仇者3這類少數例子,一窩蜂追捧一個偶像、一首歌或一套戲的機會比以前少。就算追捧,亦因新陳代謝得太厲害而難持久。一個熱潮的周期短,貪新棄舊的頻率高,你有你追看Running Man,我有我捧《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隔幾個月,大家可能只記得《大叔的愛》,再難有代表一整代人的集體回憶。即使像《江南Style》,曾幾何時風靡全球,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

長期玩IG和Snapchat,使人不知不覺間習慣看圖而抗拒文字,腦部專注力進一步下降(但multitasking的能耐有可能提升)。00後的思想特性和內涵與前人不同,但大抵上是時代的產物,批評她/他們對世情欠缺應有的關懷,其實不太公允。不過,有一點值得憂慮。基於00後所接觸的文化元素(包括語言),缺少本土特色,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如何確立,實屬疑問。尤其當權者開始提出「大灣區人」,如果「香港人」的內容越來越稀薄,要守的防線便越來越模糊。00後有可能不再像八九十後那樣抗拒大灣區——香港現在已被老seafood弄到如斯田地,再過十年八載,恐怕連身為香港人而感自豪之處也欠缺,那為何還要保住「香港人」的招牌?到時香港被融合所遇到的阻力便少得多,正宗的「香港人」還會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