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一):「新聞自由與良好管治」

「特區二十週年系列」(一):「新聞自由與良好管治」

踏入五月,現屆政府的剩餘任期不足兩個月。梁特首雖然動作多多,但市民的焦點已經轉移到林鄭身上。事實上,自從去年十二月梁振英不會連任的消息傳出後,差不多所有民情指標都從谷底回升,筆者認為這是「後梁特格局」逐漸形成,成為特區二十週年的序幕。

趁著五月三日世界新聞自由日,筆者先從香港的新聞自由情況探視特區二十週年前後的發展。

根據港大民研計劃長期進行的追蹤調查顯示,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滿意淨值在2012年梁振英上任以後一直在低位徘徊,維持在30%以下,並且屢創新低。梁特首上任初期,曾屢次在政府新聞公告上提及「開誠布公」,可惜的是,有關的說法只流於口號,現實是梁班子鍾愛「閉門吹風」:給友好機構發放「權威消息」、經常在深夜時份發放新聞稿件、官員訪京不作詳細公佈等,與開誠布公的原則背道而馳,惹人猜疑。

再回顧梁振英治下的新聞自由情況,更難免令人不寒而慄,筆者在此不妨舉出幾個例子。2013年起,梁振英多次向新聞媒體及評論人發律師信,當中包括在2013年2月向時事評論員練乙錚及《信報》發信、2014年10月向澳洲傳媒 Fairfax Media發信,及在2016年9月和2017年2月先後兩次向《蘋果日報》發律師信。次數之多,可謂開創先河。此外,梁特治下,還發生了劉進圖遇襲、銅鑼灣書店事件等大事。至於報章因立場問題被抽廣告、新聞工作者受襲或滋擾、資深傳媒人被撤換或不獲續約、特首及問責官員以發表網誌來取代記者會、電子傳媒被拒進入政府採訪區,以及親建制媒體捏造新聞等事件更是屢見不鮮,見慣不怪。

根據民研計劃與香港記者協會合力推動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不論是公眾或是新聞從業員部分,以0至100分計,有關指數在過去四年持續低於50分,當中公眾指數由首次調查的49.4分持續下跌至2016年初的47.4分低位,然後在今年初乘著「後梁特格局」輕微回升至48.0分,而新聞從業員指數由最初42.0分下跌至2016年初的38.2分低位,然後在今年初輕微回升至39.4分。

此外,兩星期前,民研計劃亦發表了長期追蹤調查的最新結果,發現對比七個月前,市民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滿意率大幅提升了10個百份比,再次見證「後梁特效應」,同時反映市民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如果林鄭班子能夠摒棄梁班子視傳媒為敵的觀念,真正做到「開誠布公」,以開放的態度看待傳媒監察,並視傳媒作為了解民情民意的一扇窗,不再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或可找到一條出路。

然而,兩屆交接之間,新聞界的負面消息接踵而來。三月上旬,九倉宣佈不再注資有線電視,雖然有線後來獲得其他財團注資,但新投資者表明專注財經新聞,港聞組前景未明。與此同時,端傳媒亦因未能找到新投資者而決定大幅裁員。香港新聞業界在梁振英五年的管治下可謂舉步維艱,現在唯有寄望林鄭會更加珍惜香港的新聞自由,用以改善施政。

「新聞自由」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基石,在未有真正普選之前,傳媒的社會功能尤為重要。新聞傳媒如果發展得宜,既可充當「第四權」監察政府,提升其管治效能,亦能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政治,讓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可以更好地掌握民意,令政策的制定更加「貼地」,為「一國兩制」創造更好的條件。

註: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所屬機構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