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失業高企,改革艱難----一個世界盃背後的德國

正在舉辦世界盃的德國努力營造一個充滿笑容的形象,但在這一笑容的背後,不但有新納粹分子遊行的干擾,還有長期困擾德國的失業問題和舉步維艱的經濟改革。事實上,儘管長期作爲歐洲經濟火車頭,統一後的德國一直難以擺脫高失業率的問題。

德國經濟勢頭強勁,2005年德國出口增長7%,占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9.3%。根據世貿2005年的年度報告,德國以7790億歐羅的出口總值繼續領先美國和中國,坐穩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的地位。德國六大經濟研究所的聯合調查最新報告預計德國在2006的經濟增長率可達1.8%,這一復蘇不僅來自於出口增長,也包括國內的投資與消費。

研究消費行爲的紐倫堡研究機構GfK在本年四月做的調查顯示,現時德國人的消費意欲正處於轉用歐羅後的最高點。另一方面,歐洲《招聘趨勢2006》報告顯示,有六成的被調查的德國經理計劃在2006年增加人手,與此同時打算裁員的僅占7%,這一數位在去年是14%。

儘管所有經濟指標都一片向好,新上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拒絕接受經濟好轉的預測。4月25日她在德國銀行業大會上表示,儘管外界有很多關於德國經濟的樂觀預測,但“去年冬天德國仍然有五百萬的失業人士”。她認爲各種研究機構所預測的經濟復蘇規模並不足以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

她說的是大實話。今年一月,德國失業率仍高達12.1%,長期失業情況一直是歐盟國家中最嚴重的,這可以從領取失業金的人數上看出。德國的失業金分兩類,第一類發予失業不滿1年的短期失業人士,第二類則給所有失業在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但金額比一類少。去年德國領取一類失業金的人數減少了50萬,但領取二類失業金的卻增加了20萬。這顯示德國勞動力市場的兩極化趨勢,長期失業問題不斷惡化。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過去十年歐盟十五國長期失業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一,但德國卻翻了一番!

德國失業是因爲經濟轉型,製造業“東移”所致。長期失業者多爲學歷低、資歷淺人士,這類人的失業率接近25%,而教育程度高的人失業率則一直低於4%。此外,年齡也是失業的一大因素。據有關研究顯示,德國50歲以上人士的失業率比其他工業國家爲高,尤其是55到64歲這一段甚至高出一倍,反映了德國老齡雇員早退和就業不足的現實。可以說,年老、教育程度低或缺乏職業訓練都是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原因。

工業社會失業致貧,以失業金替代工作收入是遏止貧窮的重要方式。但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經濟學分析認爲失業金過高不但會造成“貧窮陷阱”,更增加財政壓力不利經濟發展。對此,德國政府是左右爲難,上屆施羅德政府推行一個名爲“2010議程”的改革方案並通過了一系列立法應付失業問題,但已經有迹象顯示這些措施是加劇而不是減輕了貧窮現象。改革中最受爭議的是把二類失業和相關福利的援助金額削減六成,目的在於打破“貧窮陷阱”,施壓給長期失業者,逼使他們努力尋找工作。但社會政策研究早已指出結構性失業與個人就業意願無關,德國政府大幅削減失業金的最直接後果是使170萬失業家庭的兒童的生活標準跌到貧窮線以下,造成嚴重社會危機。

總理默克爾現時面對的局面卻可謂內外交困。她現時的首要難題是德國必須於年底前把增值稅率(VAT)從16%提到19%以符合歐盟設定的馬城標準。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物價上升,對失業致貧人口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給削減福利開支計劃造成了一個不利的外部條件。此外,法國年初的經濟改革引來罷工罷學,最後以失敗告終,歐盟各國至今猶有餘悸。很多人把默克爾比喻爲“德國的戴卓爾夫人”,寄希望于她推行強勢改革。但是,當年在戴卓爾夫人背後的是在國會有壓倒性多數的保守黨,而現時默克爾依靠的只是一個鬆散的執政聯盟。

(本文日前發表於國內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