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燃燒整個法國的學運和工運令很多人想起1968年的「五月革命」,於是英國的《金融時報》就跑去訪問「紅色丹尼」—丹尼爾.柯思邦迪,當年的學生領袖,如今的歐洲議會議員。
這位老鬼認為如今的學運和當年的革命實在無法相提並論,因為他們當年講理想,要的是更美好的未來;而現在的學生只是保守派,求的是不失飯碗。有老鬼這番話押陣,各大傳媒更是肆無忌憚地比較兩場相隔45年的運動,紛紛哀嘆新不如舊,還是往日年輕人有氣魄有夢想。讓我們先來看看今天法國學生所謂的「保飯碗」是怎麼回事。事緣法國中間偏右的政府總理德維爾潘推出了《首次僱用合同法》,讓規模達20人以上的企業可以在和26歲以下的青年簽約的兩年內,不須任何理由就解僱他們。這對仍然在學的年輕人而言,無異於把未來交給了一個極不穩定的環境。
要知道法國有相當深厚的社會主義傳統,相當尊重工人的權益。這條新法等於是打開了一個缺口,動搖了法國企業和僱員之間的慣性平衡。於是連本來最不需要擔心就業問題的精英—索邦大學的學生,也都怒奔街頭,築起了法國革命史上極富象徵意味的街壘。
然後連工會、中學生、退休人士乃至於一些小公司的老闆都加入了!法國政府提出這種法案的用意是為企業鬆綁,使他們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增加聘用青年。畢竟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廿五,拖住了經濟發展的後腿,也增加了包括福利金在內的政府開支。但許多國際大傳媒忽略的一點,是這項措施的原意其實是要回應去年年底的法國城郊暴動。因為當時法國大城巿郊區青年最不滿的,就是找不到工作和備受打壓的工作環境,尤其是那些深受種族和階層歧視之苦的移民第二代。
可是許多原來是這道《首次僱用合同法》拯救對象的青年,也都加入了這場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原因是除了擔心工作機會外,他們就算有工作,也得面對低薪和隨意被辭退的風險。更可怕的是出於歧視的理由辭退員工本來就是犯法的,將來上司或老闆就算歧視,亦能夠不說一句話就請下屬收拾包袱。就事論事,法國學生和工人掀起這場運動是有道理的。
但是很多傳媒偏偏把焦點放在兩代學運的差別,關注運動之外形多於實質問題,更請出上了岸的前學運老鬼月旦一番。
於是《首次僱用合同法》的內容爭議,就被輕而易舉地轉移為學生的理想夠不夠氣魄等虛不著地的層次了。就算丹尼爾.柯思邦迪說得對,如今的學生沒有改造未來的視野,難道就等於他們的要求是錯的?他們的憤怒就沒有根據了嗎?
一場社會運動的真正價值在於其訴求正義與否,衝擊不義的現況與抵抗不義的未來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編按:照片中為法國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的人形紙牌,他積極推動勞動彈性化,引起青年人不滿。
照片來源:banlon1964